详情
在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江河中就出现了中华鲟。亿万年来,地球的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恐龙已成为化石,但中华鲟以超强的适应能力存活了下来。它见证了恐龙和猛犸的繁盛与灭亡,也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华鲟野生种群目前正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而难以繁殖,生存境况令人堪忧。
聪明又斯文的“大白”
中华鲟体积庞大,一般雄性中华鲟体长可达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体长可达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别看它们外表丑丑的,本性却是“大白”,吃东西十分斯文,只以底栖动物为主食。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生在江河,长在大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中度过。到了繁殖季节,中华鲟会溯游几千公里,回到江河的上游产卵。幼鲟要在江中适应半年左右,再回到入海口地区。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中华鲟很聪明,永远不会迷路,它们能在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长江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逆游3000多公里,不吃不喝,一鼓作气游到长江中上游一带择地产卵繁殖。中华鲟为何如此“聪明”,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中华鲟浑身是宝,被誉为“黑色黄金”。上世纪70年代,中华鲟遭到很多人的捕捞,直到1983年,我国明令禁止捕捞中华鲟,滥捕情形才有所遏制。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保护工作被提上重点议程。
自然繁殖处境堪忧
虽然有超强繁殖能力,但有研究表明,长江水体污染导致中华鲟幼鱼畸形和性别失调,使其自然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高勇认为,野生中华鲟目前面临繁殖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群数量减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调,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
近15年来,水域污染、航运发展成为新的“元凶”。相关调查显示,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量增长了67%,受此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经明显缩小。以杭州湾为例,上世纪80年代前中华鲟幼鱼大量存在,如今已经难觅踪迹。
有权威研究表明,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研究显示,长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污,导致鱼类代谢障碍;印染等企业排放的高分子有机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变、畸形和基因突变。有科学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
与此同时,受环境变化影响,野生中华鲟雌雄性别比例一路走高。数据显示,2005年中华鲟的雌雄比例达到7.40:1,目前已接近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无法受精繁殖。
连续两年难觅繁殖踪迹
目前,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的种群都已经绝迹,长江种群是唯一幸存的中华鲟种群。但是,我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中华鲟的相关资料以来,入江繁殖的中华鲟数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上世纪50年代,每年游回长江繁殖的规模在1万条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两千条,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条,近年来进一步降低。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2014年,在中华鲟两个月的繁殖期内,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动用了水上水下全方位检测,用了声呐探测仪、水下高清视频、采卵网打捞江底受精卵等方法,最终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考虑到一些鱼类会以中华鲟卵为食,监测人员甚至剖开了一些鱼肚皮进行检查,他们又沿长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访渔民,寻找可能繁殖的中华鲟幼鱼。同样毫无收获。连续两年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了,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
长江口喜现野生幼鱼
2013年和2014年秋天,位于长江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去年春夏,长江口为期半年的幼鲟监测结果也首次为零。这些来自科学界的零监测报告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严峻事实——正当人们为之黯然神伤时,长江口却传来了意外的好消息。
2015年4月1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南部、长江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一尾中华鲟幼鱼该尾中华鲟幼鱼体型纤细,头部尖耸,骨板锐利,体长仅10厘米左右。经专家鉴定,该幼鱼为2014年秋天产卵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幼鱼。
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最早也要等到次年5月中上旬,且幼鱼体长多在15厘米左右。此次监测到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而体长仅10厘米。据此,科研人员判断,要么中华鲟在离长江口更近的地方寻觅到了新的产卵场,要么就是在原先的产卵场提前繁殖。
专家表示,在上游连续两年发布零产卵报告的背景下,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中华鲟很可能正在远离葛洲坝的下游开辟新的产卵场,抑或顺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在原地提前产卵,物种延续重现希望。如果新产卵场的推断得到进一步科学证明,它将是有科学记录以来中华鲟寻觅到的“第三产卵场”。
为何这么重视野生中华鲟繁殖
1984年,中华鲟人工繁殖取得成功,11年后,大规模、大规格的中华鲟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随后,各机构和单位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工作。1983年至2013年间,累计放流中华鲟千万余尾。2009年10月,在人工淡水条件下,子一代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研究在中华鲟研究所的努力下取得成功,从此可逐步使中华鲟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摆脱对从野生捕获亲鱼的依赖。
既然可以人工培育,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野生中华鲟保护?
经过了上亿年时间,野生中华鲟经过了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身上保留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因而成为人类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所以被誉为是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鲟鱼专家、东海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博士说,纵使中华鲟有着超乎想象的环境适应能力,但若不加倍珍惜和爱护新的产卵场,总有一天,这一顽强的物种终将无路可退。我们有责任保护中华鲟,不能让它们成为地球的又一位“过客”。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