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是美丽的威海。长达986公里曲折海岸线与大量的优良海湾与岛屿,北纬37度的优质海域让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等300多种海产品在威海健康成长。“蓝色经济建设”,顺势成为威海建设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重要内容。2011年,威海的水海产品总产值131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及食品制造业的71%,以水海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出口达14.2亿美元。今年1-6月,农产品出口额达7.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6亿美元。
25个龙头,40家过亿,海产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威海规划建设了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海珍品养殖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帮助企业推进海域规模化养殖,去年水海产品总产量达到232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703亿元,渔业经济主要指标约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国内地级市首位。威海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捕捞渔船总功率占山东省的43.7%,海洋捕捞量达到84.5万吨。大力扶持水海产品加工企业发展,2011年,威海涉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高附加值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等达1000多个品种,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589亿元,占GDP比重达32%,列山东省首位。积极培植水海产品企业集群,在山东省率先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20多个,示范带动养殖户近3000户。培育了一批龙头水海产企业,其中,省级以上企业25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0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8家,已形成规模化发展。
以品质促品牌,政府强化健康食品战略
为了以健康包品质,以品质促品牌,强化品牌战略,近年来,威海大力开展“全域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政府着力整治污染根源,清洁、较清洁海域所占比重全省最高,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并加强质量监测,累计投资检测设备2亿多元,5家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认证,95%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拥有自检自控实验室,各镇及大型水海产品批发市场均配备了化学品残留速测设备,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管模式。先后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全国首批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山东省唯一“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等称号。
在确保健康食品产业链的前提下,威海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龙头带动战略,出台了《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等政策,财政配套扶持资金1200万元。目前,威海农产品注册商标658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著名商标25个;3个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通过国家“三品”认证的企业累计达到826家,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1082个;好当家、泰祥、华隆、波德隆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出口农产品名牌企业。为了完善研发体系,威海建立了国家级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以上农产品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建有3家山东省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开发出海藻多糖、海参多糖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近年,威海还建设各类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64个,投资4800多万元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了农资配送中心,这些平台每年约为企业提供服务5000余次,服务收入约1.3亿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国际国内联动,威海海产品实现市场新突破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低迷的国际国内市场,近年来,威海以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坚持内外联动,统筹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基地建设成果。首先,威海加大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组织了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专题推介活动;市级财政每年出资300万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威海农产品已进入了日本永旺、韩国乐天、法国家乐福、美国百盛等跨国公司采购网络,出口市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威海深化发展国内市场。开创了“超市+基地”的农超对接模式,延伸创建了“示范区+超市”、“龙头企业+超市”等新模式,使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进入国内销售网络。全市设立大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4处,年直采规模32亿元,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社530处,带动10万多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姜铭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