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温岭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台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温岭气候宜人,工业发达,是著名的沿海经济强县,在2011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27位。拥有1496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盛产大真鲷、黑鲷、鲈鱼、青蟹、鳗鱼、甲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马鲛、海鳗、墨鱼、竹节对虾、红虾、梅虾、梭子蟹等数十种海淡水珍品。同时拥有70万亩浅海和20万亩滩涂,成为当地养殖户的天然养池。丰富的海洋资源,与优越的海洋养殖环境,让温岭海洋捕捞量与养殖量多年来居浙江省前列,素有“海洋牧场”的美誉。近年来,温岭荟聚了的大批实力雄厚的加工企业,使温岭成为我国海产捕捞、养殖、加工的重要基地。
海产企业荟聚“海上牧场”
温岭踞半岛,拥海湾,三面环海。半岛外是辽阔的海域,海湾内是天然的养殖场区,更是丰产鱼虾的好地方。当前,温岭渔业仍以捕捞为主,养殖为辅,大大小小养殖企业几百家。其中,颇有实力的有50多家,近千家的“海洋牧民”每年收获海产万吨,创利润数亿元。
依托优势的资源环境,温岭成为全国有名的海产加工基地。目前温岭建成了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区各一个。全市有海产加工企业上千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00多家。在市区东部10公里外的松门镇、石塘镇等工业区分布着海之味、多乐佳、云鹏控股、龙生水产、天和水产等50多家大型海产加工企业。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屹立与发展,不但为当地的海产行业的长足发展起到领军作用,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永注活力。
政府扶持,企业发力,构建海产基地
目前,温岭渔业经济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茅,被誉为“虾仁王国”,荣获“中国海虾之乡”和“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称号。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312亿元,占据全市年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渔业产值达到59.41亿元,自2001年来,累计实现产值631.7亿元。素有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之称的温岭松门镇更是海产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的重镇,所建的松门水产批发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28.3亿元。
温岭海产加工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外销为主,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欧美各国。为了促进海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惠民政策更给他们提供信心,如提供资金扶持当地养殖户扩大发展,在著名工业基地松门划出有利地势组建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并通过组团参展、举办活动等方式为企业扩展市场牵线搭桥。
立品牌、拓内销成为战略转型趋势
近年来,受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外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国内良好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市场需求,各地海产加工企业纷纷将市场战略调整为开发内销,固守出口。先发的企业已经开始品牌化运作产品,进入内销。与国内其他同行一样,为了做强做大自己,温岭的一些大型水产加工企业目前也正在调整经营战略,以期开拓国内市场。
由于过去温岭的大多加工企业的产品出口比例占到70%以上,外销主要是冰冻类的初加工产品。而内销比例较大的是粗加工的鱼糜制品,其中龙生水产的鱼糜制品与国内其他几个同行占据了大半的国内市场。不少企业在内销市场主要是靠多年沉积下来的老客户来维持,顾忌到海洋捕捞的有限性,一直不敢扩大市场和订单。对大多企业来讲,无论出口还是内销,产品只需要初级加工,他们同行竞争的手段主要是靠价格与品质而非品牌,并不需要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如今以自己为主直接国内市场,产品需为成品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成品的差异化竞争就必须树立品牌,否则就将“替他人作嫁衣裳”, 无法站稳市场,最终失去相应的行业地位。
据温岭某水产龙头企业负责人周先生介绍,他们也注意到这样的尴尬,目前除了大力加强自己品牌建设外,并调动一切力量布局全国市场。在品牌建设方面,他们除了努力开发出自己的新产品外,严抓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充分利用展会、媒体等渠道来大力宣传自己。在拓宽内地市场方面,他们由原来的抢占全国一、二线城市为主,下一步将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挺进。(李振兴及温岭市渔业局陈飞主任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