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台湾宜兰 香鱼产量占9成以上-新闻资讯-水产-三农网
台湾宜兰 香鱼产量占9成以上

台湾宜兰 香鱼产量占9成以上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35:56  点击:40

详情

三农B2B网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在分类学上属于胡瓜鱼目(Osmeriformes),胡瓜鱼科(Osmeridae),香鱼属,全世界仅一属一种。香鱼与鲑鱼、鳟鱼是亲戚,过去被归类为鲑目鲽鱼科,但在2006年加以修正。英文俗称Sweetfish、Japanese smelt,或音译Ayu。

香鱼(三农B2B网原配图)

 

香鱼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等地。日本本岛是主要产地,北自北海道南部,南至琉球;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起至华南地区止;中国台湾分布于新北市新店溪、淡水河,宜兰县武荖坑溪、南势溪、南澳溪,桃园县大崁溪,新竹县头前溪,苗栗县中港溪、后龙溪,台中市大甲溪,花莲县木瓜溪等河川。养殖前辈林烈堂指出,在台中大肚溪上游的乌溪、北港溪、南港溪及眉溪,七、八十年前也都有香鱼的存在,但在工业污染后就消失了。

 

大量捕捞导致绝种

 

以前到新店碧潭游玩可尝到整条涂上面粉油炸的香鱼,好吃高价却也引起了人们捕捉的兴趣,民众用鱼钩钓、用网捕、用电电,甚至用炸药炸鱼,越捉越过分。

 

早期台湾每年都可捕获数万公斤香鱼,但在1942年却只捕得两千二百公斤。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萧世民教授所做的捕获量研究发现,香鱼连续几年的捕获量成波浪曲线,在大量捕获后的几年产量必定减少,而后渐增。1942、1955、1961、1962年都曾出现低产量,自1963年起香鱼捕捉量逐渐破纪录,1964年打破十万公斤的大关,到1965年时甚至捕得十三万五千公斤超高纪录。

 

至此,民众越来越贪婪,用尼龙刺网,甚至在傍晚两人站在竹排上顺溪水而下,一路非法电捕或用炸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1966年捕获量为零。当时,人们原本还寄望漏网之鱼会再度繁衍,1967年虽曾捕获一千公斤而带给人们些微的希望,但1968年之后,台湾溪流都再也找不到香鱼的踪迹。



 早期由于野生香鱼来源十分不稳定,渔业局的前身渔管处,早考虑将溪中捞捕的鱼苗在池塘中养大,并于1959年初次获得成功,随后民间有好几处也开始养殖香鱼,但却苦于无鱼苗可供放流,无法增加野生香鱼资源。此后,民间、政府数度由日本进口鱼苗,除供试养外亦尝试在池中养成种鱼供进行人工繁殖之用,但试验多年均无成果。

 

“台湾最早做香鱼繁殖的两个人应该是水产讲习所(基隆水产海事的前身)第四期毕业的前台湾省渔业局组长郑枝修和新屋大升养殖场吴盛永。”农委会水试所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竹北试验场黄家富说。

 

郑枝修接受访谈时表示,在日治时期,日本研究员小林等人已在新店溪从事香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也具备相关技术,但并未留下研究记录。台湾方面的人员也参与了日本人的繁殖研究,并在台湾光复后接手,继续从事香鱼繁殖,培育出的香鱼苗曾到南投日月潭、苗栗后龙溪等许多地方放流。“当时在新店溪旁搭建简陋的工寮当栖身之所,就近观察香鱼的洄游及产卵习性,并做人工受精卵。”郑枝修回忆道。

 

林烈堂指出,郑枝修曾于1956年将一些香鱼受精卵带到南投埔里,交由南投县政府农林课黄再添先生孵化,黄再添设计了台湾第一个香鱼卵孵化设备,林烈堂也参与这项工作。黄再添接受访谈时说,当初在日月潭划了一处禁渔区,专门做香鱼培育。“不过,放流到日月潭的香鱼,在二、三年后的就找不到踪影了。”黄再添回忆,当时在埔里用石头围成的鱼池养鱼,香鱼是吃石头缝隙之中生长的青苔,养了一年多卖到台中餐厅,一尾可以卖到50元。

 

水试所人工繁殖成功

 

1973年左右,水试所自日本进口的鱼卵,在桃园新屋吴盛永的大升养殖场内顺利孵化、育成鱼苗,并用圆形池顺利将香鱼养大。

 

萧世民教授参加了当时香鱼的人工繁殖计划。他指出,第一年(1974年)将种鱼注以荷尔蒙针剂,催促排卵,没有成功;1975年因事停顿;1976年打针之外,另以低温刺激也没有成功;第三个工作年(1977年),打针、低温刺激、短日照,凡是知道的各种促进香鱼成熟的法子都用上了。结果很幸运地从2尾吃人工饲料长大的母鱼采出成熟卵,进行授精后,其中一尾鱼的卵在19到21摄氏度的水中从二分卵裂到眼色素出现(俗称发眼),再到孵出小鱼花,历时十天,虽只孵出了四十尾小鱼苗,但这四十尾鱼花给研究人员极大的鼓励。

 

台湾省水产试验所竹北分所(现为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竹北试验场)研究团队赶紧将实验的过程加以检讨,推断采卵成功的主要因素为低温处理与荷尔蒙注射。“我们利用临时装设的简陋设备,在南投鹿谷近溪头游览区一个养鳟场工作了六天,采得十多万个成熟卵,带回竹北的实验室,孵出了七万尾鱼花,创造了台湾水产界的一个新记录。”高雄海洋科技大学萧世民教授回忆说道。

 

宜兰产量占9成以上



自从野生香鱼绝迹后,虽有关机关及民间人士通力合作,积极在河川中放流香鱼卵及香鱼苗,但香鱼产量不多,供不应求,每月都需自日本输入冷冻香鱼,有鉴于市场需求,人工养殖香鱼逐渐发展。宜兰因水源适宜及技术突破,已发展成为香鱼养殖重镇,产量占全台湾9成以上。

 

在以前,香鱼养殖场只能设在山上,利用山区清澈的溪水养殖,并无平地养殖的先例,宜兰八甲鱼场黄玉明在1994-1995年间,首先大胆尝试在平地养殖香鱼,并获得成功。“当时山上生产的鱼苗一尾要卖到16元。”黄玉明说。

 

以前南投县的香鱼养殖场都要到宜兰买苗回去养殖,因为夏天气候炎热,只能养一季。黄玉明就想到要设法突破这项限制,经过研究,1997年他终于突破香鱼一年一收的模式,达到春秋两收,年产量加倍,并在短短的5年内就把八甲鱼场的香鱼产量冲高到一百吨。其他业者看到黄玉明一年养二期也纷纷跟进。据官方统计,全台养殖香鱼年产量由1998年的二、三百吨,在1999年一下子翻倍到约七百吨,业者估计的数字可能远远高于正式统计。

 

“人工养殖香鱼刚上市时,最高纪录一公斤曾卖到550元的高价,后来随着生产越来越多,产地价格也慢慢下跌,在2004-2005年曾跌到110-120元的最低价,当时的养殖成本要130-150元,养殖业者大多赔钱。”黄玉明说道。

 

过去辉煌时期,国内约有五十多个香鱼养殖户,鱼场分布在西部苗栗大汉溪以北、东部宜兰南澳溪以北的山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气候条件最适合的宜兰县,主要分布于南澳、冬山、大同、礁溪、员山等乡,其中又以冬山乡的产量最大。原本南投地区也盛产香鱼,但在9?21大地震后,许多鱼池都遭到破坏,地貌也严重变形,产量大不如前,如今花莲县、新北市的金山、石门、乌来等地,只有少量香鱼养殖场。

 

据官方2013年11月所做的放养统计,台湾香鱼养殖场有39家,总面积17公顷,196口鱼塭,在养成鱼10,540,036尾。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