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海参作为传统的“海八珍”之一,历来是高档食品的代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节俭之风劲吹全国,对海参产业也带来了明显影响。烟台是中国海参的主产地之一,过去的一年,这里有什么变化?记者从海参的产、供、销三个环节入手,探访相关从业者,了解他们的转型故事。
初春,又是海参育苗时节。蓬莱海参养殖户李清胜的心里很窝火。想起去年赔的10多万元,今年的育苗工作让他有些忐忑不安。
李清胜从事海参养殖已经有8个年头了,在蓬莱市解宋营村承包了1000平方的育苗场和占地6亩的养殖池。以往他“水里捞金”,是被人羡慕的对象,但最近几年的行情却让他少了往年的乐观。
“前几年海参市场火爆的时候,这1000平方米的养殖池纯利润就能达到70多万元,现在能赚20万都是好收成了。估计周围70%的养殖户去年都是保本经营。”谈起现状,李清胜一脸无奈。
对于这几年的海参价格,李清胜用“一落千丈”来形容。据他介绍,2011年半成品海参每斤在120元左右,成品海参每斤100元左右,干海参每斤2500元左右。2012年后,海参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变动。2013年半成品海参降至每斤80元,成品海参降至60元,干海参降到1900元。
售价走低,但投入成本却在不断增加。从今年3月份开始,李清胜要向育苗场投入15万—20万元启动资金,用来购买海参卵、饵料,支付工人工资,煤炉取暖等。“今年投入的资金又不少,但愿不会出现去年的亏本经营。”李清胜心中一直在打鼓。
究竟为何会让海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李清胜认为“行业膨胀”是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海参的高收益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仅在解宋营海参育苗场就有100多家,从蓬莱到大季家海岸一带有将近2000家。同时,以往不生产海参的南方城市也加入了海参大战,凭借气候优势,缩短了海参的生长周期,大量海参涌入北方市场,对当地养殖户产生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