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新华社记者张洪河、李俊义、高博
山有经典,水有浪漫,花正芬芳。五彩缤纷的世园会、盛装大美的新唐山,吸引八方宾客纷至沓来。
一场绿色盛会,连接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曾经的地震废墟,今日的钢铁重镇,在绿色转型中砥砺前行,再次演绎着浴火重生的壮烈。
漫步于这座有凤凰涅槃之誉的城市,体味到别样的美。
绿色之美
走下高铁,只需十几分钟车程,便能抵达位于城市中心的南湖公园。一日南湖游,揽尽世界香。不经当地人介绍,很难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百年采煤塌陷区。南湖公园的故事就是浓缩版的唐山历史。
唐山因煤而建,百里煤海连着今世前缘。当地人说“先有开滦,后有唐山”,作为我国最早的煤矿,开滦在此开采了上百年,逐渐形成了3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和54米高的巨型垃圾山,相当于7万多个篮球场的面积和18层楼的高度。这里蚊蝇肆虐,污水横流,经过者掩鼻绕行,称之为唐山的“龙须沟”。
正如老舍同名话剧所描写的,龙须沟后来变成了清水河。经过多年治理和生态改造,唐山昔日的“工业疮疤”蜕变成了“城市绿肺”。南湖公园焕然一新:水域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平方公里。
如今,花的海洋飘洒着芬芳,绿潮涌动翻滚着碧浪,绿色之美喷薄而出。一位当地市民豪情满怀地为唐山世园会谱曲:《将全球花香带回家》,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写实。
坚韧之美
在世园会会址不远处,便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巨型地震纪念墙,逝者的名字镌刻在上面,记录着那段沉痛的灾难历史。
世界对唐山的认识,源于40年前的大地震。在那惨绝人寰的一瞬间,24万人殒命,城市沦为废墟。当时,国外一些媒体悲观地预测,唐山,将被从地球上抹去。
但是时间证明并非如此。
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和其他城市一样,繁荣而充满生机。除了几处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已经找寻不到大地震留下的印迹。
印迹刻在人们的心里。
面对生死劫难,没有沉沦,只有奋起。经过40年的时间,有着不屈精神的唐山数百万人民,经历了恢复、重建、发展,一个新唐山在废墟上拔地而起,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多年位列河北省首位,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经历过大灾难的洗礼,唐山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凤凰涅槃,浴火而生。唐山因而得名“凤凰城”。震后唐山40年,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坚韧之美: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全国人民当初无私救援的感恩之情,也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
蝶变之美
震后重生,坚韧不拔。经济转型,再历阵痛。
很难再找出一个这样的城市——大起大落,大落大起。
百年前,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若干中国第一诞生在这里。近年来,资源、区位、技术上的优势,使唐山发展成中国“钢城”,“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钢铁支撑着唐山经济的“半壁江山”。
然而,“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伤痛,唐山成了“傻大黑粗”的重工业城市代表。
昔日的辉煌成为今日的负累,曾经的骄傲成为当下的短板。不转型没有出路,转型则面临“壮士断腕”之痛。十字街口,守成还是创新,唐山选择了后者。
浴火凤凰再次历经涅槃。
南湖公园承载着这样的象征:去除工业污染“黑标签”,以“美”的姿态向外界呈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形象。它是唐山砥砺转型的一个标志。
不但如此,南湖公园更代表着一种观念,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到唐山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去“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产能的转型升级,小到焚烧秸秆干部问责、整治露天烧烤,生态保护的红线在唐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湖公园的蜕变,改变了人们对工业行为不能像生态系统一样可循环的固有思维。
嘉顺煤矿采沉区改造而成的唐山陶瓷公园,唐山机车车辆厂地震遗迹基础上建造的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这些都证明:“工业废物”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个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的转型过程,诠释着一种蝶变之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
在昔日的塌陷坑上举办世界园艺盛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示唐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凤凰涅槃展新翅,翱翔九天映彩虹。谋定后动,循序渐进,转型中的唐山,正在和其他城市一起,共同奏响美丽中国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