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云花”设施化逐步迈向智能化自动化-行业聚焦-资讯-园林-三农网
“云花”设施化逐步迈向智能化自动化

“云花”设施化逐步迈向智能化自动化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07:13  点击:17

详情

  花卉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设施化水平较高。水肥一体化、生产关键环节智能化等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特征,在花卉生产中能较好地得到体现。

  20世纪80年代末,云南花卉从滇池沿岸兴起。借鉴蔬菜大棚的种植经验,农民率先采用了设施栽培种植鲜切花,花卉产业的兴起同步带动了花卉设施的发展。

  目前,云南省内设施大棚主要集中在花卉和蔬菜两大作物上,而蔬菜大棚明显属于简易大棚类,在结构、质量、棚内设施配置上与花卉大棚有明显的差距,花卉大棚的使用材料和造价远高于蔬菜大棚。随着不同阶段花卉产业的发展变化,云南花卉生产大棚设施主要有4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简易大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农户看到种花的收入远高于种菜,于是利用种菜的大棚改种鲜花,并逐步形成规模。这个时期的设施大棚较为简陋,以竹棚为主,棚内基本无配套设备,成本低,每亩造价1万元左右,使用寿命3年-5年,适合短暂投资。简易大棚种植花卉,需要有“两靠”,一靠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二靠周到、细心的田间管护和过硬的技术措施。此种大棚类型是自然气候的补充,产品上市集中,难以实现全年稳定均衡供货。

  二是钢架大棚。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卉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国内外花企的进入,在生产技术、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引导了更多的花卉企业和花农转型。在设施建设上,钢架大棚取代了一批简陋的竹棚,棚内设施、设备也逐渐配套,设施大棚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此类型大棚可能成为简易大棚的替代,是发展最快的大棚类型。尤其是近年来钢材价格下降,促使更多生产者选择使用。钢架大棚的特点是寿命长,可较好地避免棚体结构的重复投资,容易实现均衡生产。目前,钢架大棚在所有花卉产品种类上均有应用,类型多种多样,配套设施水平高低差异大。

  三是连体大棚。2000年以后,连体大棚的优势逐渐显现,以企业为主掀起了一轮大棚改造的风潮。10亩或50亩以上连体大棚相继出现,棚内配套设施齐全,增温、降温和喷滴灌等设施的配置和基质生产已属常态。此类型大棚容易形成较大面积的田间小气候,棚内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较为集约化,容易控制,土壤改良、采摘作业的成本较低,容易实现规模化种植,十分有利于同一品种的批量生产。

  四是智能化温室。随着一批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国外花卉企业进入,在大棚设施建设上半永久性材料和全天性气候管理模式技术的应用,将设施大棚的建设与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实施无土栽培的花卉不同生长阶段和昼夜差所需要的温度、湿度、水分及光照,全程由智能化控制,在生产用水上达到或基本达到零排放。此种类型大棚投入高,产出大。以云南现有玫瑰生产为例,切花玫瑰每平方米每年产200枝左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而盆栽玫瑰每平方米每年可产100盆,以上的产量已达到国际水平。生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因素,以及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比例、土壤PH、水质等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由电脑监控,并自动喷施和灌溉,多余渗透水回收处理,再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电脑控制取代了部分人工,生产过程受技术人员的变动影响较小。

  从目前的情况看,鲜切花和盆花是设施化应用的核心领域。据统计,2015年云南设施大棚总面积达30万亩左右,占总面积近26%,其中鲜切花生产大棚18.6万亩、盆花8.5万亩,其他属于种苗(籽)生产和采后处理等非生产性大棚。

  从事鲜切花生产的设施大棚仍然是花卉设施大棚的主体,其中简易大棚主要是花农合作社和花农,面积为10万亩左右,生产品种涉及玫瑰、非洲菊、百合和康乃馨四大“花旦”,勿忘我、情人草、满天星三大配花和金鱼草等小品类产品几乎还是用简易大棚;花卉企业大多采用钢架大棚、连体钢架大棚和智能大棚,总面积近5万亩,另外还有近2万亩的种苗(籽)繁育大棚和非生产性设施大棚。非生产性设施大棚主要指采后处理车间、产品展示与销售大棚,主要集中在一批出口鲜切花龙头生产企业和种苗生产企业。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的设施化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属于露天种植,少量采用简易大棚用及遮阴棚。

  几年前,智能化设施大棚及其技术应用仅有少数几家外资企业使用,近年来品元、爱必达、云秀、锦海等云南本土的企业,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结合国外的生产技术措施,研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智能化设施下的种植技术,智能型大棚发展欣欣向荣,面积快速增加,初步估计已有3000亩左右,今后还将快速增加。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