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目前荔村从事菊花种植的,只有300人左右。按照每亩3万的收入来看,荔村靠种植菊花,一年收入在2100万元左右。
1月30日,大良花市即将开市,摊主布置场地,将蝴蝶兰搬到花架上。
以今年统计数据来看,顺德年桔种植有3万多亩,其中有6000多亩,分布在番禺、高明等地。顺德本地今年的种植面积大概是2.45万亩。以每亩3.5万元计算,今年顺德的盆桔总产值是8575万元。 顺德区农业发展科副科长陈德忠
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对于顺德人来说意义重大,人们在品评桔红花艳的同时,却很难体会到花农们的挣扎。
种植的土地在减少,成本在提高,年花产量却要保持动态平衡。一方面是大公司模式(花卉世界)的介入,另外一方面是顺德农民走出去。与“菊花之乡”的式微相比,年桔由于基础大,变化早,如今已有一些转型案例。
“菊花之乡”渐消失
10年前,这个有着“菊花之乡”称号的村子有2000亩菊花地,家家户户种菊花;10年后,这里只有700亩菊花地,300人种菊花。
1月23日,在伦教荔村,翠绿的菊花埂子有一人来高了,更远处,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菊花,在阳光下娇艳欲滴。老刘扛起两捆菊花,笑眯眯地站起来,一个裤腿长一个裤腿短,他伸出大拇指笑着说:“搞掂嗮!”然后利落地爬上田埂,向外面市场上他的档口走去。菊花地的主人周旺,却有些内敛,介绍说每年老刘都会到他这里拿花,与那些黄色粉色的菊花比起来,他还是觉得紫红色的菊花最靓。老刘只挑了粉色和紫红色两种100来枝,并付给周旺260元。
这个冬天的天气对种植菊花来说并不理想,11月份雨水过多,12月末1月初气温又偏高,花期有可能提前,这令一心想做年花生意的菊农们有点失望。所以在荔村的菊花地里,到处可见站在田埂里的菊农们,一个一个花骨朵儿地采摘摆弄,他们必须确保一株菊花上的蓓蕾不至于过多,只留下最合适、最有生命力的花骨朵儿。
这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菊花地,可能是目前顺德最为完整的菊花种植地了。10年前,这个有着“菊花之乡”称号的村子,家家都种了菊花,从现在的木工机械城,到大良交警中队这段105国道,沿路都是大片的菊花田,极尽风光旖旎之貌。那时大约有2000亩菊花田,每亩产量高达2万多枝。如今,荔村大概还有700亩菊花地。
对于荔村菊花来说,受到过两次冲击,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东莞、南海等地种菊业的崛起,瓜分了不少市场份额。第二次冲击是在2009年,荔村被纳为全征地村,现在种菊花的荔村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一辈没有人种植。伦教“菊花之乡”走向凋零,与此同时也是市场口味的变化。市民购买菊花,很多用于祭祀,这个市场份额有限,辉煌时期的出口,也早已被国外市场代替。
“8到10年内,这里的菊花地全都会消失。”荔村股份社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股份社的农民有股份,还有全征地补贴,而在土地动工前,农民可以继续种菊花。目前荔村有4000多农民,6000多居民,另有8000多异地务工人员,真正从事菊花种植的,只有300人左右。按照每亩3万(这是荔村股份社提供的参考数字,而农民所说的收入在万元左右)的收入来看,荔村靠种植菊花,一年收入在2100万元左右。
年桔依然利润稀薄
四季桔涨价三-五成,朱砂桔涨价1成,与此同时,地租也涨价一倍,人工成本涨到3000元/月。年桔依然没有摆脱利润稀薄的命运。
相比之下,年桔尽管也是顺德的传统种植品种,但其“江湖地位”和影响力,要远大于菊花。不过对于顺德人来说,过年不可或缺的“盆桔”,并不在农业部制定的全国花卉统计报表之列。农业发展科副科长陈德忠,已从事花卉服务工作几十年,他说:“因为年桔只有顺德人才会种,主要市场也在珠三角。”以今年统计数据来看,顺德年桔顶峰时期的种植面积,大约有3万亩。如今顺德人种年桔,也有3万亩,所不同的是,其中有6000多亩,分布在番禺、高明等地。顺德本地今年的种植面积大概是2.45万亩。以每亩3.5万元计算,今年顺德的盆桔总产值是8575万元。
1月25日下午2点,一辆来自海南的大货车,开进了林敏杰位于陈村镇大都村的果场。这辆大货车分上下两层,把林敏杰的130盆四季桔运到海南去销售。其实,不仅海南,陈村的年桔还会出口到港澳、东南亚等地。
林敏杰今年34岁,陈村镇仙涌村人,妻子是大都村人。依托娘家20年的年桔种植经验,年轻的林敏杰尽管“入行”只有3年,也已是颇有心得了。而这3年,刚好也是欧美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国内经济放缓的3年。
蛇年春节来得较晚,加上过去一年国内经济放缓。进入元旦后,林敏杰本发愁年桔销情冷淡,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不到,他的年桔已有七成被老客户预订,而且受热捧的不是往年的大盆朱砂桔,而是小盆或中盆的四季桔。
“政府部门因为纪律问题减少采购,企事业单位因为效益下降也缩减费用,往年受这些单位热捧的朱砂桔订购量也就相应下降。”林敏杰分析了一番原因,继而庆幸自己在两年前(年桔的生产周期一般是2年)种的年桔品种中,4/5都是四季桔,只有1/5是朱砂桔,“四季桔适用于家庭,那些完全种植朱砂桔的农户,今年春节前估计要愁死。”林敏杰慨叹。
而根据陈村花卉协会的初步统计,今年受市场热捧的四季桔批发价格普遍涨了三至五成,但朱砂桔价格也没跌下来,涨价一成。
为何涨价?林敏杰的一笔账也能说明问题。“以前签的是5年合同,6000元一年,但2011年合同到期后,地主就说2012年要升价到1 .2万元一年;一盆年桔从苗长到成木,需要15公斤的化肥,化肥从两年前的2元一公斤,上升到现在的2 .3元一公斤;人工每年按200元一个月的速度在涨,4亩农场4个工人,每人薪酬现在是3000元一个月。”林敏杰说。
“无奈”的转型之路
面对利润稀薄、土地减少,有的桔农转做高档花卉,有的桔农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有的干脆转行。这里面,有“华丽转身”,也有“无可奈何”。
在第29届陈村年宵花市启动之际,陈村镇经济与科技促进局副局长唐添华说:“现在赤花村、南涌村、永兴村、锦龙社区等已无多余农地用于种植年桔,城市化步伐加速使得镇内年桔种植面积已降至7000亩,此前最大种植面积为1万亩。这意味着,陈村改革开放近30年间种植面积已减少了三成。”
唐添华说,随着地租的上涨,一些农户转战高档花卉或绿化苗木,政府为了支持这些农户转型,也会进行技术培训。最好的转型典型莫过于旺林园艺的负责人钟海旺,另外也有桔农跑到中山、番禺、深圳栽培,目前陈村周边北滘、伦教和番禺的果场,年桔种植面积大约还有1.5万亩。
钟海旺1999年进入草花行业,今年40多岁。多年以前,他在一家叫成美园艺的台湾花木公司担任销售经理,这家公司也设在陈村,后转到上海,发展渐渐萎缩。而从成美走出来的钟海旺,却凭着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自己做了老板,创立了一家名叫旺林的园艺公司。20 0 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借着这些活动的契机,钟海旺发展壮大了他的企业。目前旺林除了在花卉世界有销售总部和生产基地外,在北滘和高明还有两个生产基地。
也有一些农民选择了“走出去”。如陈德忠所言,目前北滘很多种植年桔的农户都是陈村人,走得远的,则到了番禺等地。在北滘莘村花卉城以东的地区,有不少农户在种植年桔。吴伯一家,就是从陈村大都村搬来的农户,他们在大都本有10亩地,被征用以后到莘村租了6亩半地,继续种年桔。从育种开始,吴伯一家三口几乎每天都在田里打转,“年租金差不多5000块钱一亩,还要负担肥料、人工和花盆材料,政府除了免征税外没有任何补贴。””吴伯感叹压力大,“2008年最不景气时,年桔只能卖5块钱一盆。血本无归,年都没法过。”
不过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年桔市场又再次旺起来。四季桔,2011年的价格是50元一盆,去年是80元一盆,今年涨到110元一盆。吴伯今年总共种了大概有3000盆,包括四季桔、金桔、金蛋桔等多个品种,部分已销往浙江、东北,剩下的也已被一位来自海南的熟客预订一空。“终于可以过一个好年了。”吴伯满意地说。
[page]
转型模式
目前顺德的花卉种植,已经成片区模式,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这种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政府财政也在鼓励大棚高端花卉种植。
花卉市场成趋势
成立于1998年的陈村花卉世界,无疑是顺德农业转型的典范,如今它的租金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即便如此,也有人不惜千里从浙江、山东赶来,哪怕只是租一个档口,也要分上年宵花市场的一杯羹,原因很简单,陈村花卉世界已经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勒流的菊花湾、北滘的花博园,也在“模仿”花卉世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