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粮食增产的第十一张优异答卷
粮食产量何以“十一连增”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方华
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粮食产量之所以能打破“两丰一欠一平”常规,除了“人努力、天帮忙”之外,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
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使水稻、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近100公斤。在粮食“十一连增”中,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以及郑单958、浚单20等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此外,一些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扩大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使一些传统粮食低产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产区。例如,“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培育耐盐小麦新品种,配套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使昔日荒芜的环渤海盐碱地现在也能种出高产小麦。今年该工程示范面积达到1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向北扩种,其中推广早熟、中早熟品种功不可没。以玉米为例,在没有引进早熟品种之前,黑龙江第三、四积温带一般不能种植玉米。随着德美亚系列早熟品种的引进推广,黑龙江玉米种植区域逐渐向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挺进”,玉米种植面积由此增加近2000万亩,增产粮食近1000万吨。
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而损失的粮食产量都在千亿斤以上,减少损失也是增产。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公斤。水稻集中育秧,一方面解决了阴雨寡照导致秧苗不齐、不壮,甚至育不成秧问题;另一方面,与机插秧技术相配套,减缓了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后农民因费工费时不愿种早稻问题,有效遏制了南方双季稻面积急剧下滑的势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通过“覆膜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解决了有效降水不足、降水期与作物需水期错位等难题,使原先不能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种植。得益于这项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甘肃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十年间翻了一番,带动粮食总产量突破1100万吨并保持稳定,彻底摆脱粮食不足问题。
第三,得益于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过去十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8600亿斤增长至12000亿斤,增幅39.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8818.14万亩,增幅12.6%;粮食亩产提高了69.61公斤,增幅24.1%。
可见,粮食增产大部分靠单产。粮食单产是各种粮食作物的加权平均单产,其增长既有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提高的因素,也有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的结构调整贡献。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据统计,过去十年间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上升了7.3和0.4个百分点,而大豆、薯类和其他杂粮等相对低产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则降低了7.5个百分点。仅大豆改种玉米,大致使全国粮食总产增加近20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