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集体经济”,这个新中国诞生以来,出现频率忽高忽低的词,曾给中国人留下五味杂陈。如今,在常领改革创新之先的苏南,出现频率趋高的新态势,为这个词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内涵;曾经延续多年的“苏南模式”之辩,也因此给出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辨析。
“树树皆秋色”时节,记者深入苏南城乡十数日的采访调研之后,写作之中,时时感觉一种记录历史的凝重。因为,记者记录下的,那一段段探索的里程,一条条创新的路径,也许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新飞跃的探寻,就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凤凰涅槃的嬗变。
发展之辩:“集体经济”还要不要发展?苏南集体经济新内涵新活力给予新佐证
在如今的苏南农村,“集体经济”成了越来越走红的热词。不管你说它是先进还是落后的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就是硬道理”,给了你许多不能不认可的佐证。
苏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为主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南模式”发生了重大嬗变,乡镇企业进行转制,曾因集体经济实现模式弊端,一度广遭诟病的“苏南模式”,似乎已经不复存在。然而,时代赋予应有的活力和潜力的“集体经济”,又在苏南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苏南在新的经济基础上重构集体经济组织,让农民通过这种组织重构来增加收入,创新了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面临农村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分散占有的矛盾,苏南农村不断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发展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各项权能的过程中创新和丰富“苏南模式”的新内涵。
苏南新型集体经济特色内涵之一,就是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改变了过去“人人有份、人人没份”的集体经济权属虚置状况,调动了农民参与集体经营积极性。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2001年组建了江苏省第一个社区股份合作社,把4295万元集体资产量化给513名农民,全村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木渎镇户均分红突破万元,其中金星村户均分红超过4万元。
2013年,苏州村级新型股份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3年达215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为全国最小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