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很多人的心目中,一吨水、一度电、一升汽油的价格都有统一的标准。不过,家庭主妇张女士最近却发现,在电费单上,有一项“代征附加”费用:今年1至10月,她三口之家的电费每月200余元,10个月缴纳的“附加费”约125元。
事实上,在居民水、电、汽油的缴费单里,均含有多项“附加”的费用:每一吨生活用水的价格里,有公共事业费、排污费等“附加费”;每度城乡居民电价里,至少包括5种“附加费”,各地规定普遍占电价的5%左右;而在海南等一些地方,一升汽油的售价里,还有1块多钱的“车辆通行附加费”……这些“附加费”该不该收?
“附加费”成为电网供水企业经营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附加费”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名为临时性工程投入,但“过时”仍收取。比如,1992年起征收的三峡水利建设基金在2009年停止征收,但继续新设国家重大水利建设基金,仍按每度电0.7分钱的标准收取。
■以“价中费”代替其他收费,催生不公平均摊。据了解,海南成品油价中的车辆通行“附加费”,是在油品销售环节征收。一些消费者表示,这意味着机动车不上高速也要交钱,有“雁不过也拔毛”之嫌。
■“附加费”通过政府补贴或结算差价的方式,直接变为企业的经营收入。
在重庆水务季报中,今年前三季度就获得政府补助1034万元。此外,按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电网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助——明文规定的“附加费”的一种,可直接计入企业的“银行存款”和“主营业务收入”。
■违规加价。在国家电监会2009年至2012年发布的供电监管报告中,几乎每年都有供电企业借“附加费”自定收费标准。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电业局连续两年向用户收取“线路维护费”,未提供收费依据,属超范围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