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近期 记者在沪、辽、苏、琼等地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传统远洋渔业资源渐趋饱和,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和南极磷虾等潜力渔种尚有较大空间。一些专家认为,我国要在进一步提高公海渔业资源占有份额的同时,拉伸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增强新渔种综合开发能力。
捕鱼
传统渔场资源衰退
我国远洋渔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近30年来在作业海域和捕捞品种上不断拓展。然而,受全球远洋渔业激烈竞争、远洋渔业边际产值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远洋渔业传统渔场资源面临衰退,开发潜力接近“天花板”。
近岸渔获量缩减。我国远洋渔业作业海域遍布全球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但据记者了解,眼下西非、南美、南太平洋等地的近岸捕捞资源已经不多。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资源处副处长孙文新介绍,过去好年份时,一条船在智利外海捕捞竹荚鱼年产量5万吨,现在不足百吨;在朝鲜东海岸,2010年96条渔船捕捞量2.7万吨,到2012年138条船产量仅为1.04万吨。
[page]过洋捕捞入渔苛刻。当前,近海国家普遍调整渔业管理政策,提高入渔费呼声渐高,远洋捕捞成本进一步增加。苏州海兴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正美说,早期一张捕捞证才几万美元,如今超过10万美元。在渔获分成上,过去当地只占20%,现在占到一半。此外,一些地区入渔限制增多,比如过去较为宽松的毛里塔尼亚1年多前出台新政,规定国外渔船在其20海里外作业,每吨收取资源费升至20多欧元,劳务费也相应提高。
公海资源管制趋紧。随着各国公海渔业资源争夺白热化,国际社会对公海捕捞的管理更加严格。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捕捞管理处处长王建录说,智利2010年规定在其公海捕鱼的渔船,不得进入智利港口补给、卸货、修船。中、西太平洋地区瑙鲁协定成员国2011年起在400万平方公里海域内禁止具有作业许可证的金枪鱼围网船在该海域捕捞金枪鱼。基里巴斯等8个瑙鲁协定成员国则出台观察员制度,监督此海域禁渔令的实施。
潜力渔种空间可观
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世界传统底层渔业资源量缩减、过洋渔业门槛提高,但公海渔业资源还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一些潜力渔种有待进一步开发。
上海水产大学原校长、权威专家周应祺认为,在已知的海洋渔业资源中,大约一半种群被充分开发,三成多种群被过度开发或出现衰退或从衰退中恢复,但仍有一些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南极磷虾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且区域渔业组织还没出台严格的限制措施,加之传统远洋渔业国家规模逐渐萎缩、退出,可将其作为我国未来重点争夺的潜力渔种。
[page]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黄宝善、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新军等介绍,全球头足类资源量为2.5亿-7.5亿吨,年可捕量上亿吨,其中大洋性鱿鱼类资源尤为丰富,但当前捕捞量只占资源量的5%左右,这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品种之一。他们建议在鱿鱼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海洋保健产品。
多位专家预测,未来10年远洋渔业将出现“南极磷虾热”,我国当早做准备。据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院长张国胜介绍,南极磷虾是迄今为止知道的开发潜力最大的海洋渔业单一品种,评估年可捕量为1-2亿吨,但近几年的年捕捞量不足20万吨。“今后国际上势必要把这些管起来,如何提高我们的份额和发言权、不被他国瓜分掉已经迫在眉睫。”
一些专家同时表示,我国南海部分渔场渔业资源异常丰富,西、中、南沙群岛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开发潜力大,可引导渔民转移渔场,开拓新渔场。
强化探捕 争夺份额 整合产业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全球新兴渔场占有格局正处于变动调整中,我国宜抓住新一轮资源争夺的重要战略期,提高远洋渔业科学探捕能力,积极参与捕捞配额规则的制定和管理,整合优势资源拉长渔业加工产业链条。
加强探捕“顶层设计”。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南极磷虾、秋刀鱼、金枪鱼等品种的远洋探捕,但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力度还远远不够。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资源处副处长孙文新表示,一般情况下,企业不敢贸然去不熟悉的渔场捕鱼,怕去了会赔钱,可以通过招标方式,由国家出资选择合适的企业探捕新渔场,然后把数据反馈给国家有关部门。
专家提出,增加远洋渔业探捕项目资金,了解掌握重要海域的金枪鱼类、鱿鱼类、竹荚渔、秋刀鱼等主要远洋渔业资源状况和渔场分布,调查探捕重要渔业资源后备渔场,科学指导远洋渔业生产。在一些新海域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海域,应采用国家补贴和资助的形式,发展远洋渔业。
[page]多渠道争取捕捞配额。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认为,争夺捕捞配额宜早做绸缪。要加强科学研究,派遣科学调查船进行资源调查,记录生产数据,同时规范船队的捕捞生产行为,建立负责任渔业国家的良好形象,为争取配额打下基础。对尚未实现捕捞配额管理的渔业,如鱿钓渔业(北太平洋渔业管理组织正在筹备),国家要积极介入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的筹建工作,尤其要在制定规则中设法争得主动权,为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规模奠定国际规则。
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多位专家认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捕捞生产环节,综合开发能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卖原条鱼,不能提高产业价值。”黄宝善认为,我国公海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在产业链、卸鱼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原始状态,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
同时,要增加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南极磷虾专业捕捞船的研发与建造、磷虾产品加工利用与市场开发,加快推进国家南极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