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山东潍坊海边崛起“参镇” 技术全省领先-新闻资讯-水产-三农网
山东潍坊海边崛起“参镇” 技术全省领先

山东潍坊海边崛起“参镇” 技术全省领先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34:26  点击:7

详情

  三农B2B网讯 从4月中旬开始,山东潍坊昌邑市下营镇的海参养殖户们又迎来一个收获时节,三万多亩养殖海参陆续出水上市,各地收购商的货车不断进出,养殖区里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2009年,大连人隋新发辞职来下营承包了7000亩池塘,着手养殖海参。今年规模已扩大到1万亩,5月4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隋新发今年前期的收入保守估计也能达到七八千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海参养殖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了一批海参养殖户走上致富路。据介绍,昌邑市海参池塘养殖,填补了潍坊市海参养殖业的空白,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居全省前列,海参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养殖大户隋新发向记者介绍海参养殖的情况。

  5月4日上午9时30分,记者沿昌邑市下营镇政府驻地新址不远处的一条简易公路向东,很快便进入一片海水养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洋牧场”。放眼四顾,鱼、虾、蟹、贝类养殖棚区随处可见,阵阵海风吹来,微微的腥咸味扑鼻而来。一路上,不时有满载着白色泡沫箱的中、小型货车驶过。同行的下营镇宣传委员李世良告诉记者,从4月中旬开始,这里的养殖海参开始出水上市,各地收购商的货车来来往往,养殖户雇来的村民进进出出,使得养殖区忙碌而又热闹。


  养殖户在准备投放海参种苗。

  进入养殖区约3公里后转向北行,远远便看见一方池塘边围着许多人,旁边是几辆型号不一的货车。记者近前方知,这个池塘当天出海参。池塘东岸早已形成了一个小型“早市”,七八个大号的塑料盆一字排开,里面装的都是刚出水的海参,一个个柔软润滑的。每有海参倒入盆里,便有七八双手翻飞着分拣,个小的挑走,个大的留下。留下的又被迅速分配给等候在一旁的客商,称重、分包、装箱、加冰,然后封箱装车。现场指挥的师傅告诉记者,当天来的收购商都是老客户,来自蓬莱、烟台、日照、威海等地,都只能限量收购,因为出货有限制。

[page]

  “快快快,‘水鬼’又上来了,接海参啊!”池塘边传来这样的叫喊声,又有一批海参被捕捞上岸了。来之前,记者以为出海参是用渔网,没想到是“水鬼”潜水捕捞。“水鬼”是一个个潜水员,他们一身潜水衣的装扮让旁边看热闹的游人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记者注意到,离池塘东岸十几米处的水面上冒起一串串水泡,水泡自西向东逶迤蛇行,随后,水面下现出了身穿红色潜水衣的人形。放眼池塘宽阔的水面上,还有七八处这样的水泡冒出,都是从西向东移动,分布均匀。

  一个水鬼出水了,他摘下面罩后,记者看到的是一张年轻的脸,被海水浸得有点发紫。他的腰上挂着一个长长的网兜,里面是采捕到的海参,有五六十斤重。这位姓郭的潜水员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几名潜水员都是大连人,以前都有过深海采捕海参的经历。“这里的池子最深的地方有两米,我们几个要从西向东或是从东向西分区采捕,免得漏采,最多的时候一个人一天能采300多斤。有点冷,但我们都习惯了。”小郭说,他们采捕海参的报酬是按斤计算的,一斤两元钱。当天干活的这个池塘约占地七十亩,他们几个人的收入会相当不错。

  这个时节,下营镇的“海洋牧场”里是不会沉寂的,这边忙着收海参,那边忙着放种苗,机器轰鸣,车来人往。在两个新建的海参池塘边,记者看到,池塘底部已铺满了放苗的黑色网笼和装满了泥土的蛇皮袋子。一名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网笼是参苗的家,等它们稍稍长大就会爬出网笼,以蛇皮袋子为生活基地,然后茁壮成长。正在护堤的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下营镇西营村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此处的海参池打工,两个月差不多能挣一万块钱。

  这里最辛苦也最赚钱的要数在刚收完海参的池塘里放参苗的人。就在刚刚出海参的池塘东边,一个池子里正有十几名男女在抽水,他们分工协作,从池塘的北岸向南岸依次放苗,池底满是泥浆,放苗的人穿着长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移动,拖着长长的网笼显得非常吃力。

  来自附近村庄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从前年开始,他和几位村民就在这里打工,专门放海参种苗,每天能挣150元左右。因为干的时间长了,海参养殖户们有什么活都会找他们。这里的海参养殖户都要雇人干活,有的养殖区常年雇着100多个人,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平时雇工还可以帮着养殖户养虾,养虾的收入里有他们的提成。

  不少人大发其财,养殖水面已达到三万多亩

  隋新发 外地人来下营成“海参大王”

  说起昌邑海参养殖就不能不说说隋新发。2009年10月1日,大连市民隋新发辞去工作,来到昌邑市下营港附近承包了7000亩池塘,着手养殖海参。他将原来的虾池重新打理改造,引来海水,投放上海参苗种,让海参自行生长。

[page]

  隋新发告诉记者,当初改造虾池一次性就投入了5000多万,后来又陆续投资多次,总值近一个亿。改造完池塘,从2010年开始放苗,当年便有收获,那时海参价格每斤在90元至100元不等,收入相当不错。除了海参,隋新发还在其它池塘里养殖了基围虾,但与海参的利润相比,基围虾的利润可以不计。

  隋新发养海参也不是一帆风顺,2011年和2012年两年夏季雨水大,峡山水库不断溢洪,尤其是2011年8月份,附近的白浪河、潍河洪水肆虐,池塘无法换海水,导致隋新发4000亩海参减产,损失巨大。隋新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海参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养殖区域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颇具规模。海参采捕一年两次,今年第一次采捕从4月中旬开始将一直延续到5月底,海参种苗的投放要同时进行。第二次采捕要等到秋后。

  “我来下营就是看好了这里的海水水质,没污染。养海参其实也简单,重要环节别出岔子就没问题。水温的控制、换水时机的掌握、池塘除草杀菌消毒、巡塘等环节把握好就行了。”隋新发说,“巡塘就是把爬上塘边的海参再扔回去”。

  “下营的水质的确很好,非常适合海参生长,正常情况下海参养殖周期为两年,但在这儿,一年零三个月就能长成了。”隋新发说,从2009年10月30日来到下营,2010年3月24日开始第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投苗,此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这个养殖场已经卖出了两批海参,共计70余吨。

  隋新发说这次采捕只是一部分,因为今年价格不是很理想,每斤海参只卖60元,不过他今年的前期收入保守估计也能有七八千万元。

  李在文 当地人弃养鱼虾改干这行

  隋新发的到来,养海参的巨额利润,让不少当地人眼红心跳,而隋新发毫无保留地把他的养殖技术传给村民,大家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了无偿的技术指导,不少以前养殖鱼虾的村民开始转行养起了海参。下营镇东营村48岁的李在文就是其中一个,他眼前的池水不是波光粼粼而是金光闪闪。

  下营镇渤海扬水站流域南侧有两个各有60余亩水面的海参养殖池,4日上午11时10分,记者在这两个池塘中间的水闸处见到了李在文,他是这里的“塘主”。说起海参养殖,李在文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养鱼养螃蟹,虽然也有利可图,但除去了“辛苦费”和成本费后总觉得赚头不大。“后来隋老板(隋新发)过来养海参,我们眼看着他把事业做大,虽然也有风险,可是利润巨大,大家忍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