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我国大宗淡水鱼几乎100%是满足国内的国民消费(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主要农产品肉、鱼、蛋、奶中,水产品产量占31%,而大宗淡水鱼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量5603.2万吨的30.3%,在市场水产品有效供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宗淡水鱼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是我国人民食物构成中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发展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增加了膳食结构中蛋白质的来源,为国民提供了优质、价廉、充足的蛋白质。
大宗淡水鱼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已从过去的农村副业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1年全国渔业产值为7883.9亿元,其中淡水养殖和水产种苗产值合计达到4145亿元,占到渔业产值的52.5%。现在渔业从业人员有2060万人,其中约70%是从事水产养殖业。2011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0012元,高出农民人均纯收人近三千元。大宗淡水鱼养殖的发展还带动了水产苗种繁育、水产饲料、渔药、养殖设施和水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大宗淡水鱼养殖业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是节粮型渔业的典范,因其食性大部分是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甚至以藻类为食,食物链短,饲料效率高,是环境友好型渔业。另外,大宗淡水鱼多采用多品种混养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搭配鲢、鳙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来稳定生态群落,平衡生态区系。通过鲢、鳙的滤食作用,一方面可在不投喂人工饲料的情况下生产水产动物蛋白,另一方面可直接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从而降低水体的氮、磷总含量,达到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目的。
[page]三、行业发展问题
1、良种选育研究滞后,良种的覆盖率低
大宗淡水鱼的良种培育工作仍存在着4个问题,一是种质混杂现象严重。苗种场保种意识淡薄,亲本来源不清,近亲繁殖严重,导致生产的苗种质量差。二是良种少。到目前为止 “四大家鱼”中青鱼、草鱼、鳙鱼还没有1个人工选育的良种,全部为野生种的直接利用,所谓“家鱼不家”。鲤、鲫、鲂虽有良种,但良种筛选复杂更新慢,特别是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极少。三是保种和选种技术缺乏。当前不少育苗场因缺乏应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亲鱼保种与选择方面仅靠经验来选择,使得繁育出的鱼苗成活率低,生长慢,抗逆性差,体型、体色变异等。四是育种周期长、难度大。由于“四大家鱼”的性成熟时间长(一般需要3-4年),而按常规选择育种,需要经过5-6代的选育,所以培育一个新品种约需20年以上;同时由于这些种类的个体大,易死亡,保种难度很大,没有稳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支持很难完成这样持续性的研究。
2、养殖病害频发,引发较大经济损失
目前,草鱼、鲢、鳙、鲤、鲫等大宗淡水鱼类品种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均有发生。据统计,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种类达100余种。2006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5.08亿元,其中主要淡水鱼病害损失39.66亿元。另一方面,病害严重导致渔药滥用,危害食品安全。2011年的问题银鱼、水银刀鱼问题的爆发让水产品安全问题再一次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虽然大宗淡水鱼目前还未发生大规模质量安全问题,但是仍要提高警惕。
3、养殖模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我国的池塘养殖,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根本不具备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质检测等功能。目前淡水养殖的池塘多数建于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池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整修,反而因生产承包方式的转变,变得越来越不符合现代渔业生产的要求。多数池塘采取着因陋就简的生产方式,许多养殖场的设施已破败陈旧,问题越来越突出。
[page]4、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大宗淡水鱼70%的产量来自于是池塘养殖,近15年来,虽然我国的池塘养殖总产量增加了1146万吨,但同时养殖面积也增加了近1665万亩,这种增长模式以增加养殖面积为代价来开展的,而不是通过增加单位产量。目前传统池塘改善水质的方式主要采用换水的方法,全国淡水池塘每年用水量可达1518.6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的5.4%。
此外换水养殖的模式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对养殖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农业部2002年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资料显示,每年长三角地区鱼类池塘养殖向外排放总氮10.08公斤/亩、总磷0.84公斤/亩。如果依此计算,全国淡水池塘每年向外排放总氮38.27万吨,总磷3.19万吨。
5、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效益提升乏力
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与饲料需求矛盾突出。以2009年总产量961.28万吨(不包括鲢鳙),饵料系数为1.5,需饲料1441.91万吨。根据全国饲料办公室数据2009年水产饲料产量为1426万吨。而在淡水养殖方面,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这种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不仅导致饲料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淡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现在的加工能力十分有限,虽然现在淡水加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水产养殖快速发展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淡水养殖的发展速度。
此外,水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水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不接轨,水产品质量可追溯性机制不健全,使水产品优质不优价,影响了养殖业者从事无公害养殖的积极性。
[page]四、发展趋势与展望
1、普及健康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比如池塘循环水模式、“鱼-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生物浮床池塘原位净化技术等,要联合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源头上控制好养殖水产品安全问题。就以武进水产养殖场试验基地的池塘循环水模式为例,这个模式主要是引进了工厂化生产的理念,将池塘水面分为养殖区和一级、二级、三级净化区,一级净化是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二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有挺水的,有沉水的。在二级净化池塘同时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花白鲢等。经三级净化出来的水体,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60.49%,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6.51%,TN的去除率平均为74%,TP的去除率平均为68.5%,叶绿素-a的去除率平均为73.67%。以上数据通俗来说就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可达到三类水甚至二类水的标准,甚至有可能比引进水源的水质量还高,真正能做到好水养好鱼的目的。
2、创新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
实现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之后,良种繁育已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