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湖北监利:拯救四大家鱼在行动-新闻资讯-水产-三农网
湖北监利:拯救四大家鱼在行动

湖北监利:拯救四大家鱼在行动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35:56  点击:16

详情

 

                            TNC在长江放流四大家鱼。陈剑/摄

   
三农B2B网讯 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的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培育基地,在4月中下旬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几天。

  4月19日上午9点40分左右,十几位培育基地的工人拉着渔网从养鱼塘的最北端慢慢走到最南端,这样,池塘中的大多数鱼被困在鱼塘南端一个用渔网和竹竿隔开的围网里。期望跳出渔网的鱼不断跳出水面,那是将近一米长的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它们已在老江河长江故道里生长了四五年。这一天,这些鱼将重新回归长江以完成交配和繁衍后代的使命。


[page]


  两个工人开始在围网中捞鱼,捞鱼的工人将一条鱼放到一个两头穿着竹竿的布袋中,这是为亲本鱼量身订做的亲本鱼运输担架,担架被递给站在池塘边等候的另一位工人,这些工人再把鱼放在一个电子称上。

  “23.5斤”,站在电子秤旁的一个工人报着数,旁边的一个人记录着。工人抱起“担架”,将鱼送到不到十米远的临时试验台上。

  试验台比较简易,由两个长木桌拼在一起,木桌上铺了一层军绿色的防水布,周围站着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下称长江水产研究所)段辛斌研究员、他的同事和学生们。

  按照事先已经分配好的工作,鱼被放到试验台上的瞬间,学生们开始测量体长、辨认性别、摘取鳞片、注射荧光标记和植入T型标记,每条鱼都有对应的编号。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所有程序都要完成。

  下一步,工人抬起“担架”将鱼放到停在鱼塘旁的运鱼车上,等到车里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尾时,司机发动运鱼车驶向二十多公里外的监利县三洲镇,在三洲镇的长江边上等待着一条汽车渡船,渡船载着运鱼车缓慢行驶在长江上,鱼被放流到长江中。

  这是一次完整的亲本鱼增殖放流活动。自4月19日至25日,段辛斌和他的团队要往返于荆州市监利县和石首市多地,共放流1600余尾亲本鱼,为了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所有亲本鱼均被植入T型标记和荧光标记,还有40余尾亲本鱼被植入超声波标记。聊以欣慰的是,过去四年的亲本鱼增殖放流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用亲本鱼拯救四大家鱼

  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家鱼,早在唐朝时期就是中国人食用的主要鱼类品种。在上世纪初期,曾有文人记载“遥远的上海,扬子江里鱼儿跳跃却无人问津”,可见那时长江中的四大家鱼资源十分丰富。

  然而,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水工建筑、过渡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的渔业资源日渐减少,在三峡水库蓄水后,这种变化达到锐减的程度。

  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多年监测结果,1997年至2002年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已从35.87亿尾减少至19亿尾。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坝下水文条件变化等原因,监利断面所监测到的四大家鱼产卵规模明显下降,2003年至2009年,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从4.06亿尾直跌至0.42亿尾,鱼类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在长江渔业资源下降的同时,水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开始考虑在保护鱼类资源以外的其他增加渔业资源的方式,例如人为干预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使其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这就是增殖放流最初的目的。

  中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经验最早取经于日本。1965年,《国外水产》期刊翻译了日本科学家佐野蕴在前苏联库页岛观察大马哈鱼人工孵化放流的全过程记录;同年,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人工增殖放流”的概念,即对某些鱼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孵出鱼苗并培育到一定大小之后放回江河、湖泊、海洋等天然水域中。此后,日本学者访华以学术报告和技术座谈的形式与国内学者交流增殖放流技术。

  1973年,按照长江六省水产资源调查协作会议的要求,四川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在合江、泸州两地进行了鲟鱼的增殖放流,所放流的为小个体鲟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有记录可查的第一次增殖放流。

  此后,以鱼苗为主的增殖放流成为国内科研工作者拯救长江鱼类资源的重要方法,然而,三十几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单纯的鱼苗放流并没有有效减缓鱼类资源迅速减少的现实。

  2009年,已经开展长江项目三年的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分部,在对长江上游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之后,邀请长江水产研究所段辛斌等学者以及水利部、农业部官员前往美国密西西比河考察交流,借鉴TNC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密西西比河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制订了“长江增殖放流监测方案”, 以监测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对长江鱼类资源的监测、跟踪。

  同年,段辛斌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在国内进行首次亲本鱼的放流;次年,由于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介入,大规模的亲本鱼增殖放流正式启动。 所谓“亲本原种鱼”是指在自然环境捕捞江河里自然繁育的幼鱼,在人工培育下鱼龄在六岁以上,体重十几公斤,具有繁殖能力的鱼。

  “我们首先在长江中捞起鱼苗,然后养在老江河里,养到四五年的样子,再将鱼放归长江”,段辛斌所提到的老江河是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的长江故道。老江河故道曾经像长江干流一样每日翻滚着江水,但是由于河道的改变而成为平静的故道,通过孙良洲闸与长江相通,水域面积达2.7万多亩,水质优良。自1957年开始,老江河故道成为四大家鱼的原种场,1990年正式成为第一家获批的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

  “我们放流亲本鱼,增加了繁殖亲本的数量也增加了幼鱼的数量,而以前放流鱼苗只增加了幼鱼的数量,却不能保证存活率。长江里面有很多鱼,弱肉强食,放流成鱼的话,天敌很少,成活率会更高些。”段辛斌介绍说。


[page]


  独辟蹊径,找到适合四大家鱼的手术方法

  2013年2月22日,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交了一份题为《四大家鱼增殖放流标记技术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亲本鱼增殖放流自2010年的工作情况,并对放流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估。

  根据这份报告,过去三年里,长江中游的四大家鱼放流活动,累计向江中投入四大家鱼亲本鱼4679尾,所有放流的亲本鱼均安装了T型标记。TNC还帮助段辛斌研究小组在部分放流鱼体内植入超声波标记,并在岸边布设了跟踪监测装置。从此,国内第一次开始有了关于增殖放流亲本鱼产卵行为、游动路线……的科学数据。

  所谓T型标记是一个只有大约两毫米宽五厘米长的黄色标记,标记一端被一个类似于打孔枪一样的手持设备植入鱼体,很难脱落,另一端黄色长条处则印有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手机号码和每条鱼独有的编号。

  段辛斌介绍说,在为鱼植入标记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剪尾鳍、测量身长、辨认性别、摘取鳞片、注射荧光剂和植入T型标记各有不同的目的,其中将一段尾鳍剪下是给鱼作分子鉴定相当于DNA鉴定以记录其父本、母本信息,同时也为了其可能的下一代记录亲本信息;测量体长和辨认性别是掌握其生物学数据;摘取鳞片是为了识别鱼的年龄;植入T型标记则是为了让捕获亲本鱼的人能够识别亲本鱼并联系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便于计算放流贡献率。

  不同于T型标记所使用的被动式数据跟踪方法,超声波标记所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局限于亲本鱼的捕获、回收,而是依靠移动追踪和固定监测两种方式对亲本鱼进行跟踪。段辛斌透露说,由于标记脱落、渔民认识不强及宣传不到位等原因,T型标记的有效数据很低,难以查明其洄游路线和贡献率。相比之下,通过超声波标记能实时跟踪亲本的洄游路线,但两种标记的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