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会东城市建设从无到有,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达4. 6平方公里, 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医疗、商贸中心、文化中心、生活小区等应有尽有,城市居住人口达到4.2万人,成为了一座街道宽敞、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现代文明城镇,县城所在地的会东镇荣获“全国优美小城镇”称号。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瞄准“山水田园宜居”
回顾历史,1952年建县时的会东是何等的落后呢?当年曾有人用“一家炒辣椒,满城打喷嚏”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会东县城太小。
会东县城旧称云盘村,内有1条小街道,逢旧历三、六、九日赶街。1952年建县时,云盘有村民274人,房屋53间,其中公房6间。县人民政府清理祠堂、寺庙, 改造旧有建筑作办公、生活用房。1955年修建县城时,只有1条从县委至副食品公司的长100米、 宽20米的泥土路面的正街, 1978年后街面才延伸到供电所门前转弯处,街面同时作为省道会(会理)—葫(宁南葫芦口)的一段路面。
会东县城先后于1955年、1982年、1983年、1989年进行过四次规划,前三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后,1984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和省州指示精神进行第四次规划,会东县执行第四次规划建设以来,县城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功能分区明显,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城镇环境和市容卫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和改善。到1990年,县城面积达到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9957人。
2006年以来,会东县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完善了部分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2010年8月,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城老城区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善、危旧房屋较多的部分地段进行改造。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
近几年来,该县相继完成县城黑加白城市道路改造、彩虹桥、拦河坝通行桥及参鱼河堤改造、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县城客运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千余套首期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会东中学教学楼及三用堂、会东直属小学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汇鑫广场、城北体育场等一批民生项目。县城面积由1992年的2.7平方公里增加到 4.6平方公里。呈现山环水绕、街道纵横、高楼林立、清新靓丽、朝气蓬勃的景象。
“深处闹市能享园林之幽,身居城郭能享山林之美。”如今,会东已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城,享有全国优美城镇的殊荣。在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的目标定位下,一边加快新区建设一边着力旧城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
增强发展的承载力
建川滇优美小城市
“十二五”期间,会东县委、县政府以“改造好一座旧城,建设好一座新城”为目标,整合城镇发展要素,以水、电、气、文化、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重点,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把县城建设成为10万人以上的川滇优美小城市。
县城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也是全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会东县将以参鱼河为县城发展轴,形成两组团、三片区为主的城市构架。其中:北部组团以行政、商业、居住、文化教育等为主体,南部组团以商业、居住为主体,北部工业片区以建材生产及延伸产业链为主,南部工业片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老街片区以城市风貌景观塑造为主,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县城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基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把县城建设成为常住人口10万人左右的川滇特色优美小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2012年,会东全面启动文化馆、体育场片区旧城改造和老街古镇建设,并以“一山、两河、三闸、四桥”为节点,推进参鱼河两岸景观绿化、县城重点街道风貌打造、进出口特色景观建设,全力打造“印象会东”。
在规划建设县城的同时,会东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加快城镇发展,是会东当务之急,全县城镇化率明显偏低,与工业强县的实际不相适应。为此,会东县提出“县城带动,多点发展、区域辐射”战略,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到2015年,力争通过撤乡建镇、撤乡并镇等方式新规划建设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10个以上,城镇化率达40%,构建“一心、一带、三园、三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城镇与第三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沿江生态特色产业四大发展板块。
会东产城一体化发展具体布局为:一心,指县城,是全县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一带,即指沿江生态产业带;三园,即指大桥铅锌和磷化工产业园区、小岔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堵格畜产品批发加工贸易物流园区;三区,即指姜州硫铁矿综合利用和金属延深加工工业集中区和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淌塘铜矿采选冶工业集中区、新云物流产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