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近来,“绿色浙江”共同进行保护家园、保护环境、倡导循环有机生活的过程中,公益“蓝精灵”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垃圾变身有机肥,保护我们的蓝天碧水大环境健康发展下去的重要性。应“蓝公益”推荐记者探访社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样本,良渚文化村。
说起垃圾可回收,少不了一个小名人儿——赵朗生。这个今年上小学的孩子,从幼儿园时在良渚文化村接触到垃圾分类起,就激起了浓厚的做环保的兴趣。不仅每个周末踩着小车自己去交投站送可回收垃圾,还跟着奶奶一起主动去厨余垃圾处理线进行垃圾分拣。最终,带动全家培养起了垃圾分类的可持续环保意识。目前,赵朗生小朋友已经从良渚文化村的“环保卫士”升级成为了“余杭区环保卫士”。
低碳绿色生活由垃圾源头减量创造
据良渚文化村的万科物业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沈女士介绍,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垃圾分类积极性,养成全民动手做环保的良好意识;村里在2011年12月24日特别设立了垃圾分类推广中心。并在其中设置了展示垃圾分类相关情况的参观大厅,观看先进经验及公益环保短片的影音室、可动手参与的互动活动室、堆肥试验区以及两条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演示流水线。
“特别是这两台厨余垃圾流水线,来参观的大朋友小朋友特别多,大家还可以亲手进行垃圾分拣,感受一下经过处理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料的不易过程。”沈女士介绍到,“目前这两台机器,每天能够处理1吨厨余垃圾。但是我们良渚文化村每天的厨余垃圾大约在4.5吨左右,我们的环保可持续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厨余垃圾处理线自制的有机肥
习惯需要慢慢培养——目前良渚文化村为全民做环保,不仅设置了二手格子铺,居民们动手将日常用剩下的布条、纸盒、可乐瓶制作成各种小玩意出售或兑换;还定期上门给有孩子的家庭赠送限量环保笔记本、垃圾袋,激起孩子们的环保之心,从而带动全家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同时,将主动送至可回收交投站的物品进行积分登记,并通过积分兑换环保用品来增加业主的积极参与性。
二手可回收格子铺
“我们还保持着‘小活动每月有、大活动年年搞’的节奏,定期的将垃圾分类做到深入人心。”沈女士还补充道:“同时,我们还将垃圾分类写进《村民公约》第20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大家的共同约定,来帮助村民更好的进行习惯培养”。
沈女士还介绍说:“理想状态下,垃圾分类的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一般要达到80%以上。目前,我们万科物业的另一个实验小区——魅力之城,垃圾分类的投放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这是个非常可喜的成绩。”
在良渚文化村的垃圾分类推广中心观看台北市垃圾处理经验分享片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每个人都不希望垃圾焚化炉盖在你家旁边,也不希望家旁边有一个垃圾掩埋场。那么你真正能做的,就是做好垃圾的源头减量,这样不但能制作出有益的有机肥,还保护环境。通过自己的微小力量,变废为宝,为保护自己的绿色家园尽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