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去年以来,浙江省开始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展开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发展,利用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及鲜蛆养殖。
建德“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边的莲华镇,这里青山环绕,莲花溪穿流而过,风景秀美远近闻名,但同样有名的,还有这里的生猪、蛋鸡养殖业。但拳头产业是把双刃剑,在村民不断扩展养殖规模、发家致富的同时,原本清澈的莲花溪渐渐变成了臭水沟。
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畜禽养殖场的提升改造,也是今年农业部门治水工作的“重头戏”。近日,庆元县濛州街道下滩村易发养殖场门外,随着“轰隆隆”挖机铁臂开挖的声音,易发养殖场门外的一处空地上挖起了长15米,深度达3米的大坑。“这块空地是用于建造沼气池的!”养殖场负责人周美菊介绍。
“今后养殖场猪粪猪尿通过它发酵以后,产生的沼气用来煮饭烧水,沼渣可用于农田、果园、林地的有机肥。同时,建沼气池还能享受到‘治水’政策补贴。”提起沼气池建设带来的好处,周美菊赞不绝口。
“发酵好的猪粪是天然有机肥料。”在浦江,浦南街道前于村的毛阳岗生态养殖场内,负责人王艾介绍,养殖场常年生猪存栏7000头以上,由于采用了“猪、沼、果”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整个养猪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用猪粪加工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也成了周边蔬菜、葡萄、苗木种植户的抢手货。
据了解,4吨猪粪能加工成1吨生物有机肥,该养殖场每天产生20多吨猪粪,一年可生产2000吨有机肥,一吨有机肥可卖600元,一年仅猪粪就可以卖120万元,除去人员工资和电力成本,还有几十万元净收入。
而在绍兴上虞区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外建起了一个占地150亩的生态湿地,养殖场的污水经过大片“水净化精灵”狐尾藻的处理,排放的废水COD指标只有70mg/L,比生猪养殖场污水处理后排放的COD“国标”400mg/L低了300多!
除了净化,生态湿地还扮演起了“鱼塘”的角色。“由于狐尾藻营养价值高,在这里养鱼不用放饲料,不用增氧泵,成本很低,但鱼的味道特别鲜美。”富强生态总经理冯宝根说,“年初放下5吨鱼苗,不到3个月时间,估计已经有25吨了。”
“能‘变废为宝’,谁不乐意?”省农业厅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畜禽养殖场已累计落实生态消纳地232万亩,其中自我就地消纳122万亩,协议对接消纳110万亩。另外,沼液无害化处理量也累计达到了510.3万吨,其中今年新增为156万吨。
升级:探索转型“新模式”
“治水的目的,不是不要畜禽养殖,而是要倒逼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省农业厅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当务之急不仅减少污染排泄物,提高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也要突破“畜—沼—鱼”、“畜—沼—果、蔬、林”等种养模式,寻求更多的转型升级“新模式”。
在杭州天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里建立了蝇蛆生物链养殖处理猪粪示范项目,不仅没有因养猪造成环境污染,反而能生产出优质蛋白饲料和高品质有机肥,实现了牧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达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据了解,100公斤鲜猪粪可以生产出8到10公斤的鲜蛆,而每3.8公斤的鲜蛆又可制成1公斤的干蛆。目前,作为优质新型饲料蛋白的蝇蛆每吨市场价格稳定在1.6万元至1.8万元之间。
如此算来,该公司的蝇蛆生物链养殖处理猪粪示范项目全年可处理猪粪5万吨,生产高品质有机肥1.5万吨、鲜蝇蛆1500吨,仅鲜蝇蛆就可以产生近700万元的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彻底解除了干湿分离后,猪场每年5万多吨猪粪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