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培育职业农民,就是为了有效破解当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两大难题
□崇尚科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广泛认同,也成为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
□这个建立农业人才管理制度的过程,被称为一场由“身份”到“职业”的变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全新的职业选择
---------------------------------------------------------------------
| |
在西安市长安区,“瓜大姐”宁蒋娟也是小有名气。这个生于70年代、自称“土里土气”的大棚蔬果种植大户,前不久又有了一个新身份——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和宁蒋娟一起领到陕西省第二批职业农民“高级证”的,还有181名和她一样的农业从业者,他们获得的这一资格认定被称为该省对“农民”这个职业的最高“职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育和认证“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为此确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陕西名列其中。事实上,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此前已在该省尝试破冰。2011年至今,陕西省已认定第一批高级职业农民84人,中级职业农民399人,初级职业农民3696人,第二批高级职业农民182人。
这些获得认证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庄稼人”,更贴切的称谓应是“农业从业者”。此次认证的陕西省第二批高级职业农民,像宁蒋娟这样的“回归乡土”者不在少数。他们中,有大学毕业的回乡创业者、有半路辞职的公职人员,大多经历了大学深造、外出闯荡,而后带着自己的理念返乡创业的经历。
这个群体的平均年龄为38.6岁,55%年龄在40岁及以下,30岁及以下的42人,占总数的两成多。最小的,是一位从事生猪养殖的22岁小伙子。这些大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多为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或复合型农业产业,有的年收入过百万元。
从“逃离农村”到“回归乡土”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谈种地——一句话刻画出当下农业的尴尬和隐忧。出生在秦岭脚下长安区大兆村的“农二代”宁蒋娟,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小,宁蒋娟就帮着家人田间劳作。初中毕业时,“逃离农村”成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愿让田里的泥巴糊了鞋子,还有针尖一样的麦芒,“扎得人难受”。
和很多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一样,宁可租房打工,也不回乡务农,初中一毕业,宁蒋娟就跑到城市里闯天下。摆路边摊、卖蜂窝煤、开小饭馆,什么赚钱干什么。20年下来,也算闯出了一片小天地,买下属于自己的铺面,开起小有规模的酒家,“可比种田赚多了”。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产业收益低,导致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陕西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育职业农民,就是为了有效破解当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两大难题。
按照“调研试点先行、做好制度设计、实行精细管理、规范稳步发展”的原则,陕西省的探索和尝试在全省铺开。宁蒋娟的回归,正是源自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全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