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斩断穷根”是民生之首
——贵州省全力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刘久锋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
贵州,是全面小康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方。
贵州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能否在2020年破解贫困,事关全局。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国家扶贫战略,突出“把产业扶起来、把教育提起来、把路修下去、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搬出来,对‘两无’贫困人口政策性保障兜底”重点工作,有序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加,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发展
——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要以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决心打好扶贫攻坚这场战役
贵州在脱贫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全省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人均GDP不足800美元,何谈小康?山连着峰、沟挨着壑,怎么发展?近600万农民外出务工,村是空壳村,人是留守人,难题怎么破……
省委书记赵克志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自己就是贵州最大的扶贫办主任,扶贫是贵州的头号民生工程。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省长陈敏尔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要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近年来,贵州对外的声音日益响亮,“走遍神州大地,最美多彩贵州”的广告没有一天停止过,MV“贵州茶香”时刻萦绕在耳边,农业园区的招商工作在全国各地轮番登场,优异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汇聚贵州,帮助贵州,助力贵州。
如今,贵州在喀斯特地区成功探索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奏响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牧歌”;分布在云山雾绕间的600多万亩茶园,已成为贵州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农民一亩茶园的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8000元。产茶区应运而生的大批加工企业,带动约50万人就业。
精准
——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斩断穷根”,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改革创新添动力,精准扶贫则是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开始重新掂量扶贫。今天,扶贫之于贵州,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贫困的人家在哪里?细看细问‘瞄靶子’,瞄得精细又准确,找准对象好下米。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分类分别‘梳辫子’,梳得精细又准确,因人施策胸有底……”这首朗朗上口的“精准扶贫十子歌”,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唱响在乌蒙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
贵州,在精准扶贫上做足了功课。贵州精准扶贫的管道,就是集团帮扶、党建扶贫、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等。去年年初,贵州省就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55864人,组建成1159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全覆盖。
准在机制创新。2014年,贵州对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关岭、紫云等10个县调整综合测评办法,取消GDP考核指标,加大农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就业与收入、生态环境等类别考核比重。制定了新的《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