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农险渐入“农”心
——四川省成都市特色小农险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张艳玲
日前,一场大风突降四川成都彭州市怀远镇,该镇定江社区数百亩香菇大棚被掀翻倒地,菌包经过雨后数日暴晒,菌丝大量死亡,菇农损失惨重。让当地香菇种植协会会长曾学良感到庆幸的是,年前动员组织会员投了食用菌保险,挽回了部分损失。
在成都市目前已开设的18个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有10个为成都市自主开设的特色小农险。没有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针对自身优势产业开设的地方特色农险,运行情况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与趋势?记者进行了调查。
农户接受度渐高投保面积翻番
“晚上8点一过,风吹得跟狼嚎一样,路边的树全被吹倒了!”回忆起不久前的那场风灾,定江社区菇农青强仍历历在目,“几十亩大棚全被吹垮了铺在地上,紧接着又下起了大雨。”青强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拾起一个菌包,轻轻一捏,菌包便裂开了口子。“你看,雨淋后又被暴晒,菌包全干了,菌丝都死了。”青强掰下一小块菌包递给记者。
定江社区是当地有名的香菇种植基地,不少农户种植香菇已有20多年的历史,效益不错,行情好的时候亩收入有好几万元。去年4月,曾学良、青强等几个香菇种植大户还发起成立了香菇种植协会,抱团学技术闯市场。如今入会农户已有50多户,入会面积达490余亩。
虽然遭了灾,会员个个损失惨重,但庆幸的是,去年协会动员组织会员买了食用菌保险,多少能挽回些损失。“前两年农户不积极,持观望态度的多,总觉得自家的地位置好、地势高,遭灾的可能性小,白交保费不划算。”曾学良告诉记者,去年不少人就吃了亏,7月份暴雨时菇棚全被淹了,损失惨重。
说起菇农保险意识的变化,安盟保险公司前来调查出险情况的农险专员陈炳银有切身感受,他以定江社区为例,“上一年度投保农户不过几十亩,今年投保面积就已经达到200亩左右,上升速度很快。”陈炳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