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 |
| 江西省遂川县的社工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CFP供图 |
日前,“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联合多家机构在京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该白皮书指出,在1054名受访留守儿童中,29.4%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名测算,很多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留守儿童在父母的经济支撑下可能衣食无忧,但在心智开始发育的年纪却缺乏父母的陪伴。据本报记者了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类公益项目中,关爱留守儿童心灵的项目比较缺乏,也更富有挑战性。
为留守孩子讲故事
2012年冬天,“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的发起人刘新宇当时还在《中国新闻周刊》任职副总编辑。有一次,他接触到一组关于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数据:由于童年的爱缺失,34%的孩子有自杀倾向,70%的孩子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这组数字刺痛了他。刘新宇经常向别人描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次,他在农村调研时,跟一个农村孩子一起去上学,路过一片水田时,发现里面有个人在插秧,走近一看是个老奶奶。因为年事已高,老人家插秧的速度很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身上还背着一个小孙子。刘新宇说,每当自己想起在寒冷的冬夜,偏远山区的小孩子一个人躲在冰冷的被窝里,边想念远方的父母边偷偷地哭,自己的心就揪得生疼。
还有一次,刘新宇去西北某地一个留守儿童的家中探访,发现他家的柜子里放了两个崭新的书包,一问才知道,之前来了两拨人看望他,每次都送了一个书包。但实际上,他不缺书包,他现在用的书包是在外打工的妈妈花了1000元给他买的。“我们的很多捐助,比如书包衣服,首先要问孩子要不要,不能只是满足自己的公益心”。
刘新宇发现,比起村子里面因病致贫的人,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挣钱,家中经济条件都算过得去,他们缺乏的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心理上的安全和陪伴。同样身为父亲的刘新宇意识到,“在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上,关爱心灵比送书包更迫切,必须要发挥自己媒体人的资源优势,为这些留守儿童做点什么,给他们一种‘温暖的陪伴’,让这些孩子的心里有一种安全感”。
“爸爸,你给我录个故事吧,这样你没时间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也能听故事啦!”有一天,刘新宇的儿子拿着iPad祈求他讲故事,也给了他灵感——无论贫困还是富裕,孩子的需求总是共通的,就是有乐趣、有陪伴。这直接促使了刘新宇“上学路上”公益项目的诞生。
2013年4月,经过初步准备后,他联合腾讯公益等机构在微博上发出“为留守儿童录故事,陪伴他们上学”的倡议,迅速得到各界名人的支持。一个月以后,他们的公益产品“故事盒子”成型了。这个公益项目名为“上学路上”,设有专家委员会,负责精心挑选适合孩子们读的好书和好故事。刘新宇邀请各界名人和志愿者读这些故事,并录制成音频,灌进MP3等媒介,制作成“上学路上故事盒”送给留守孩子。
5G存储量的故事盒子在这两年间通过多种渠道被不断送到留守儿童手上。此外,为了解决故事更新难的问题,“上学路上”项目还积极与学校合作,制作“小雨点”广播,利用学校的广播设备,为青少年提供适合他们收听的故事、音乐和知识,学校老师只需要通过网络或者手机在“上学路上”的微信公众账号上进行申请,审核后即可获得账号,而全部的广播故事资源都采取云存储的方式,老师只需要下载并且完成安装即可。
“公益需要新的思路,公益更需要自身的造血能力。”刘新宇向本报记者透露,“上学路上”新版APP将于今年9月发布,届时,公众可以通过APP录音,给留守儿童讲故事。这种新的公益产品将解决原来的故事盒子只能让孩子听其中的音频故事的局限,不仅可以把各界名人和志愿者录制好的故事让孩子们方便地听到,而且还解决了过去故事更新成本高,无法让孩子的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这一遗憾。
刘新宇说:“孩子可以通过故事盒子给父母语音留言,父母也可以通过语音回复。如果孩子不想与父母聊,还可以按下心理学热键,有心理学资质的志愿者将会对孩子们的困惑进行解答。”
“中国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重视不够,停留在眼泪层面,出了事儿才报道留守儿童,而且都是关注那些极端案例,比如放火烧邻居房屋,比如贵州毕节4个孩子集体自杀等。而当下孩子们的心灵状况才真正需要大家关注,因为我们无法忽略怀着伤痛长大的一代将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刘新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