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自从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之后,多个行业都敞开怀抱,不同程度地与“互联网+”融合。作为此中最难发展的领域,农业有着最广阔的“互联网+”市场,却也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农村互联网营销人才的普遍缺乏。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要想发展“互联网+农业”,必须让人才先行。近年来,我市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很快,但真正能玩转网络的农民却少之又少。正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的那样,互联网其实就像电一样,有了电,很多行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要让“电”发光发热,亟需的就是“电工”。
其实,“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无外乎三种,一是农产品电商平台,二是智能农业,第三是大数据农业。从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市已经有不少农民开始尝试涉足最容易起步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据笔者了解,不少人都非常希望借助互联网打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但让这些农民烦恼的是,他们对网络只了解皮毛,对网络营销技术更是一窍不通,很多人即使把网店开起来了,业绩也并不理想。即使想聘请一些懂网络技术的大学生,也留不住人。
应当说,这些尝试与“互联网+”对接的农民创业者的心声很具代表性,目前全国范围内农村互联网营销人才普遍缺乏,在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市来说,这个问题更是发展的瓶颈之一。今年,我市提出力争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力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全省先进水平。实现这个目标,加大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力度当是一个关键。
目前,市农业部门正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启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千人培训”工作,计划今年全市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人员1000名以上。笔者认为,培训计划中应把互联网技术、电商营销技术作为重要内容,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成为发展农村电商的中流砥柱,这样,让“互联网+农业”飞起来的目标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