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基层水利,服务缺位谁来补?(关注农村基层服务(下))
——来自湖北应城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的调查
本报记者 付 文
编者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农村社会深刻变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现象凸显,基层水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离不开田间的这些“毛细血管”,新时期农村水利谁来建、谁来管?基层水利改革怎么发力?记者走访市乡村三级水利服务体系,从中探寻答案。
困境:
乡镇水利站的编制10年未变,32个人面对近万处小农水工程,人才不足、人员断档
大雨过后,应城市杨河镇柏树村上黄组村民黄招望和杨立发正在村里的泵站忙碌着。连续几天的降雨,让村后的小河水满了。“今天要把水提到塘堰里,免得天旱了没有水浇地。”
黄招望是村里塘堰的义务管理员,灌溉季节,由他负责疏通塘堰到农户家的沟渠,抽水浇地;平时,村里允许他在塘堰里养鱼,作为塘堰日常维护和打理的回报。“前年大旱,塘堰里的水都抽干了,养鱼赔了本!”
柏树村支部书记刘德轩说:“2013年夏天时,长达一个半月时间没有下雨,庄稼几乎绝收。”
应城市地处鄂中丘陵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耕地面积57.29万亩,地势北高南低,水旱灾害频发。市水利局农水股股长闵德伟盘点水利家底:全市水利工程数量多,既有水库、灌区、渠道,又有河湖、堤防、泵站。现有2座中型水库、3处大型灌区、3座湖泊,还有87座小型水库、503处小型水闸、7915处塘堰、1744公里灌溉渠道。
大中型水利设施由市级管理,而大量小农水工程,担子都压在了基层。乡镇水利站有多少人?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杨火明告诉记者:“只有32个人。”市里2005年实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流域设立了8个乡镇水利站,核定事业人员32名;2012年,按照省里关于乡镇水利站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利站变成16个,但人员编制不变。
“已经10年没有扩编了!”杨火明说,32人中,3人本科学历、19人专科学历,大多是农学、农机专业,没有一个是学水利专业。“我们这帮人,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同志了。”
再有几年就要退休的闵德伟,是工作了近40年的“老水利”,但目前仍是股级。
待遇低、晋升难,引不来人也留不住人,这个问题让杨火明极为头疼。2013年,应城市启动“招硕引博”人才引进工程,一名河海大学水资源专业的硕士生进入水利局工作。他科班出身、朝气蓬勃,水利局视他为掌上明珠,但2014年3月,他辞职去了某中央驻汉部门。“在那边一个月工资能抵在应城一个季度,他走了我们都能理解。”杨火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