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有机农业门槛高 “生态信任农业”成捷径
有机农业门槛高 “生态信任农业”成捷径

有机农业门槛高 “生态信任农业”成捷径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48:41  点击:12

详情

  所谓的“生态信任农业”,是指为适应目前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现状,而提出的一种农业生产新模式;其试图反省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下,为追求效率和收益,超标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弊端。与此同时,“生态信任农业”还降低了有机农业全然拒绝使用农药的“高门槛”,改为在接受科学用药、限量用药的前提下,结合微生物和物理等非化学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调控。

  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提出今后农业发展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列在首位的目标;2015年5月出台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也明确,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事实上,从上世纪末,中国政府就开始倡导和探索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但除了以出口为导向的部分农产品外,国内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

  原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生态室主任张壬午,自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生态有机农业,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

  张壬午告诉记者,生态有机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理念的普及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市场的构建也有赖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信任关系的构建,目前这些尚未完成。

  “生态信任农业”提供过渡方案

  2013年,关注环境议题的NGO守护大地协会与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提出“生态信任农业”这一农业发展新模式;并成立公司实体,直接与全国2100多家生产者和生产基地合作签约,投入“生态信任农业”的生产实验。2015年,其签约厂家生产的生态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

  2015年10月底,乐平公益基金会发布了《2015年生态信任农业的发展模式实践与挑战总结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报告》),总结两年以来的实践经验。

  《报告》认为,生态信任农业能建立良性的农业物质循环系统,实现农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若该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报告》也指出,生态信任农业的发展周期长、见效慢,其推广和发展需要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性支持。《报告》认为,现有的相关资金补贴制度远远不够,未能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投入与收益之间巨大差距的问题。

  “生产初期可能的风险,会使一直适应于传统农业模式的农民产生不小的担忧,运行初期因投入过高、收益小而慢,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可能入不敷出,造成难以坚持。”《报告》中如此表述。

  《报告》建议,增加对生态信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金补贴,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生产经营中予以鼓励和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问题课题组研究员邢东田告诉财新记者,政策制定者的理念还未能转变,“没有区分开规模和模式”。为追求规模,以工业的思维去发展农业,必然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顺应自然的绿色生产方式,则能保证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守护大地协会与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合作创立的公司实体─富平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代明亮指出,因地域不同和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不同,有机农业的实现难度也有差异。据他多年观察,要大范围推广有机农业以改善生态很困难。

  他举例,“有机农业的要求,是完全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对于蔬菜来说实现这个标准相对容易;但对于露天、大规模种植的苹果和水稻等作物要实现,其成本过高,而不切实际。”

  为此,“生态信任农业”模式提供了一种“过渡方案”——比如将水稻的除草剂使用次数从三次降到一次,并要求最终检测无残留。

  “凭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用药时机和药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消费者的肯定又在收益中体现,从而使(减少用药等)‘善举’得到认可,再进一步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代明亮对记者说,“消费者的支持,是改善生态的重要途径。”

  他还强调,“信任农业作为常规农业改善的路径,其发展的动力,就是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