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别让伤农谣言成为“断头案”
别让伤农谣言成为“断头案”

别让伤农谣言成为“断头案”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49:08  点击:16

详情

  董文龙

  一条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可能会让农民大半年的辛苦付诸东流,甚至会导致一个地方多年辛苦培育起来的农业产业瞬间垮掉。如何应对和消除伤农谣言,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公众关注讨论的话题。

  近日,有媒体梳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谣言伤农事件,发现很多食品安全谣言经相关媒体报道传播,对农民和相关农业产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虽然有关政府部门、检测机构做出了查证和辟谣,但是媒体在报道澄清时力度明显不如曝光时,导致农民和相关农业产业受到的不利影响难以完全消除。

  伤农谣言被媒体“报道”之后成了“断头案”的尴尬现实确实存在,但是针对有些谣言,一些权威媒体在之后也很快进行了澄清。如今年4月底“草莓农残致癌”的谣言出现后,本报迅速反应,在5月1日即刊登出《“草莓农残超标致癌”,是真的吗?》一文进行辟谣;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紧接着在5月2日刊登《“吃草莓致癌”说不靠谱》的调查报道,也进行了辟谣。只可惜,这些媒体的澄清都未能实现社会舆论的“大逆转”,农民和全国草莓产业依然遭受重创。

  谣言伤农为何屡次上演,其实真正症结并不在于媒体没有对伤农谣言进行调查澄清,而是即使澄清了,却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伤农谣言“辟谣难”的问题。首先,很多时候辟谣的媒体并不是率先“曝光问题”的媒体,率先“曝光”的媒体不进行澄清,这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至少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他们会对辟谣存疑;其次,从“首因效应”来看,人们更愿意相信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辟谣”的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再者,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社交媒体,更愿意传播吸引人眼球的谣言而非公正理性的辟谣信息,客观导致很多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去整治伤农谣言的理由,因为一条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可能会让农民大半年的辛苦付诸东流,甚至会导致一个地方多年辛苦培育起来的农业产业瞬间垮掉。如何应对和消除伤农谣言,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公众关注讨论的话题。

  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近些年出现的伤农谣言的三种常见类型。第一种是毫无事实根据、不负责任的“网络谣言”,这背后大部分有借食品安全这一公共话题进行网络炒作、吸引受众眼球的动机;第二种是似是而非的“扭曲夸大性谣言”,它以有意无意的概念转换或偷换,把对人无害的植物病扭曲为对人有害的病,造成人们对食用的排斥;第三种是更为复杂的“权威谣言”,它虽然经过了一些程序和检验,但由于检测方法的不科学、不严谨、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而导致信息的误传误报,如今年4月份出现的“草莓农药残留致癌”就是这种类型。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