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本报记者缪翼
“去年种玉米,今年开始实行轮作种大豆,每垧地少施肥100斤,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也发挥得很充分,大大提高了地力。”多年来连续种植玉米的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乡新荣合作社理事长邢海军,对“粮改豆”带给黑土地的变化体会得格外深刻。
今年以来,特别是7月份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议召开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印发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农业领域里的焦点热词。农业,在经历多年快速发展、连续推高粮食总产量纪录之际,迎来了一次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已经到了非转不可、不转不行的阶段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是农业生产问题,更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经到了非转不可、不转不行的阶段。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各地、各级部门迅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细化方案,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动力、有依据。江西、河北、湖南等省在省委常委会或省政府常务会上传达有关精神,甘肃等省在农业系统开展了“转什么”“怎么转”的大讨论、大调研。同时,吉林、广西、上海、河南等地召开了全省(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会议,四川、江西等地以省委或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意见。
各地在资金支持、考核机制等措施上,实打实地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工作倾斜,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推力、有条件。四川拟整合财政资金,启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江苏省拟在农业补贴改革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药化肥零增长、节种节水节药节肥等重大技术推广补贴等。吉林省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实施秸秆还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转方式重要指标,纳入基层政府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重点内容等。
把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转方式工作的重点目标,把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作为重点任务,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各地正在着力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道路上稳健行进。
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突破、求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集约型内涵式的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