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活少钱少讨薪不敢较真 建筑农民工纷纷改行提前返乡
“老婆,跟娃儿讲一下,过了元旦我就回去,莫惦记哈。”北五环外西北旺,一间6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来自四川阆中的建筑工人老何告诉家里人,今年他会提前回家过年。
53岁的老何,做建筑工人接近20年,在北京待了11年,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离京,今年也是他最“清闲”的一年。“活少,我在北京一共待了9个月,就做了4个多月的活。活少、钱少,不能在工地上住,得自己租房,花销大多了,纯收入不及去年的三成。”老何说,今年一年,他的工钱差不多只有3万多块。其中有1万多还没拿到手,包工头给的承诺是元旦后拿钱,因此,他托人买的是元旦后的火车票。
票是托朋友李大君买的,是站票。长期关注农民工权益的社会工作师李大君在最近调研了北京20多个工地。他发现,12月初,已经有一半的工人离京,“整个大趋势是房子不好卖,开发商不着急建,所以今年工友们活不好找。有些工人即便没拿全工资,也不敢较真,就放弃了。他们担心得罪人,明年更找不到活”。
来京晚离京很早
工价没涨活变少
老何的出租屋只够放一张床,他没什么行李,只有些过冬的衣物。按常理,建筑业农民工都住在工地上,但因为没活干,工地自然也不让住了。腊月还没到,工地就已经停工,这是到北京11年来,老何第一次经历。而早在年初,老何就察觉到有一些不对劲。
与工友们一样,老何也是靠同乡中的小包工头介绍工作,在四川,小包工头被称为“牛贩子”。层层转包是建筑业无法根除的顽疾,老何从没见过“大老板”,所有工作机会都来自“牛贩子”。2015年初,几个熟悉的“牛贩子”一点动静也没有,从春节等到元宵节。一直等到出了正月,3月下旬,老何才接到今年第一个活。这是他过去11年来,最晚一次到北京。
“以前,活多的时候,我一般是过了元宵节就来,干到腊月二十几才能走。”
回想2004年,第一次来北京的老何,就是因为听同乡说,这里活特别多。那时候,央视新址还没影儿,国贸三期也没开工,但房地产热已经燃烧起来。“最开始到北京的时候,工价差不多是60块钱一天,活多得干不完。”尽管层层转包、层层盘剥,但工价每年都保持着小幅上涨,到去年已经涨到200块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