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秦川
9日,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且有多家媒体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发。随后,这段视频中出现的“北京人”、“外地人”相互争吵的细节在网上引发热议,部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疑点颇多,疑似摆拍。
尽管摆拍尚需坐实,但勾连相关细节可确信,这是一次有策划、有编剧、有导演也有演员的新闻事件。根据记者调查可知,这段刻意“挑事”的视频,无论发布渠道还是流布轨迹,也有明显的操弄嫌疑。
摆拍并无原罪,哪个俊男靓女照相时没摆拍过?如果只是自娱自乐,不影响他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摆拍都无可厚非,甚至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是像这种摆拍,目的并不单纯。其实,与其说是摆拍,不如说故意炮制新闻,因为它符合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参与人分工明确,具体操作时环环相扣,让人防不胜防。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无疑对传媒的道德伦理是极大的挑战。近些年,网络谣言满天飞,背后都有利益驱动下策划的痕迹。即便是一些有关救助的微博微信,也不乏精心导演的“行为秀”,以迎合社会对“奇特”的关注心理。关注度是判断自媒体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这也导致社会所担心、所关注的敏感问题,更容易成为获得关注度的内容,也使得一些精心策划、导演的“假新闻”得以滋生。
一般来说,这种人为制造的事件有三个特点。其一,专以挑逗乃至挑衅社会情绪为能事。比如有炫富的,有骂穷人的,这次是挑拨北京人与外地人的矛盾。每一次人为制造的事端,基本上都背离常识,突破大众的心理接受度,甚至让大众情绪一点就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