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扎曲村:不舍离开,只因大峡谷才是我们的家
扎曲村:不舍离开,只因大峡谷才是我们的家

扎曲村:不舍离开,只因大峡谷才是我们的家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0:40  点击:23

详情


    导读:总有那么一些村落,被世人遗忘在角落。这里不仅人迹罕至,同时也难以到达。你问我为什么这些人不背井离乡走进现代生活,我问你生活在城市是否一切如愿。最原始的生活,带来的亦是最原始的感受。让我们随央视纪录片摄制组,一起徒步走进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最深处的扎曲村,了解这里人们的一天。

  201411月底,陪同央视某纪录片拍摄,从林芝老排龙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下简称大峡谷),开始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扎曲村(隶属于林芝县)徒步。纪录片拍摄所需的机器设备等,都由当地宣传部提前联系背夫向导帮助,背夫大多是来自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两岸相望的两个村子:扎曲村和门仲村的门巴族,同行的还有林芝小有名气的向导西绕大叔。

图为2014年11月26日,我与摄制组一行人在林芝老排龙乡

  大峡谷里的扎曲村和门仲村,与NHK纪录片《登天之路—西藏开山大运输》中的加热萨村同在大峡谷核心区,扎曲村和门仲村属于林芝县更章乡,一个以门巴族、珞巴族为主的乡;加热萨村属于墨脱县加热萨乡。

  扎曲村和门仲村居民基本全是门巴族,也有少数藏族,这与《西藏开山大运输》中的加热萨村相似。并且,扎曲、门仲两村,距离加热萨村也很近,当然这个距离值得是大峡谷中的徒步距离,一个熟悉路况的当地门巴族,从加热萨村走到扎曲、门仲村,也要将近一个月。因为生活区域、生活环境基本相同,我在徒步至扎曲村的过程中也和门巴背夫们聊了很多,此处以扎曲村、门仲村为例,说明住在这些村落的人们为何愿居深山,而不搬出来。

  老排龙至扎曲村的徒步路线从318国道老排龙乡开始,过了帕隆藏布上的一座缠满经幡的桥后,顺着江边山路,一直往峡谷深处走,两天就能到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拐弯了。当地的门巴族,只需一天。

图为老排龙乡318国道边的铁桥,平日里是由林业部门严格管控的。桥下的江即帕隆藏布。

  刚开始顺着帕隆藏布的山路,还很开阔,走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图为摄制组的制片妹子,嫩嫩的90后白羊座哦!

  徒步约一个多小时后,在江边的树木中出现了一个水利观测站,这是最后一个有人烟的地方。观测站里的工作人员也常年住在这里,就像大峡谷深处的门巴族居民一样。

  一路上会遇到三座这样的木板吊桥,分别被称为一桥、二桥和三桥,很长,走到中间时桥会开始剧烈晃动,后面有两座桥因为年久失修,甚至会有木板断裂,直接可以看到下面的江水。而峡谷深处的居民们,每天都在走这样的路。图为90后嫩妹子制片,背着将近40斤的背包。

  一路上基本都是这样两边是悬崖峭壁的路,后面还有比这个更危险的。而当地门巴族穿着军胶(劳保店那种军用胶鞋),几个箭步就过去了。

  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路,是直接走在塌方带上。穿越塌方带之前,要先仔细听和观察,为的是防止被小落石击中。这样的高度,被很小的落石击中后果都不堪设想。图为90后嫩妹子制片穿越第一片塌方带。

  宽广深邃的帕隆藏布。为嫩妹子制片快步走。

  第一天徒步结束,仅走了一半儿,因为摄制组的器材很多,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来拍摄。天黑前到达一处在建的木板房,门窗都没有,有些人在外面搭帐篷,有些人直接在木板房里钻睡袋。右二为穿越大峡谷的传奇向导西绕大叔,三位藏族向导在捏糌粑,绿色袋子里是近一周要吃的糌粑粉。他们还会随身带藏香猪肉和辣椒水,全都是高能食物。

  宿营一晚后,第二天的行程开始。刚过二桥就要穿越全程最大的塌方区,碎石、岩块、断木就在脚下,随处可见。出发前,老排龙乡的林业部门人员说这段路连当地人都很难走。图为门巴族背夫小哥,帮助我们过这块随时可能有石头砸下的死亡区域。大约两小时后,wemadeit.完全不比《西藏开山大运输》里的路容易。

  这是二桥,腐坏、断裂的木板早已掉入雅鲁藏布江(对,不是帕隆藏布了),两边的铁丝护栏也有很多断裂处。最为危险的其实是木板上结的霜,肉眼看不到,一旦在两三百米长的吊桥上踩到霜,很容易翻下桥。again,扎曲村和门仲村的人们,已经对这样的路再熟悉不过。

  这是我拍到的最危险的一段路(当然还有更危险的),两脚宽,要注意脚下也要随时注意背包,因为如果背包碰到山壁,反作用力很可能把自己推下悬崖,在雅鲁藏布江中畅游,直到印度……当地门巴族时常会背着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甚至牲畜,往来于这样的路上。

  第二天快天黑时,走到了扎曲村与门仲村的岔路口,过一座桥就到门仲村,而扎曲村还需走很长一段山路,约两小时左右。而对于扎曲村和门仲村的人们,这段路仅仅意味着两村人互相串门儿而已。

  第二天太阳落山前,我们到达此行目的地扎曲村,看到了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拐弯,大拐弯对面就是门仲村。夜晚可以看到对面门仲村的灯火,但要去这个“邻村”串门儿,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扎曲村的村民已经于几个月之内陆陆续续搬出去了,由政府统一安置在老排龙乡和更章乡,因为道路危险,生活不便。我们到扎曲村时,只剩这一户人还在,女主人是藏族,男主人是门巴族。他们还没有搬出去,是因为想再接待极少数徒步进来的背包客,赚些钱。

  村里很多房子都门窗紧锁,往屋里望,没拿走的锅碗瓢盆有些还在,仿佛可以嗅到主人从前生活的痕迹。图为一栋门窗紧闭的房子,门口有一个大大的转经筒。

  因为峡谷内海拔低,村子四周几乎永远都是云雾缭绕,常下雨。但气候温暖湿润,这是11月底,我们可以穿短裤。

  这里的山泉可以用树叶接着喝,肚子不会有任何不适。

  扎曲村正对着的,就是加拉白垒峰。虽然不是林芝最高,但真的比南迦巴瓦漂亮。

  在扎曲村拍摄三天后,我们原路返回。又两天后,重新踏上老排龙乡318国道真实的地面。

  201537日,雅鲁藏布大拐弯的扎曲村、门仲村里的最后一户门巴族居民锁好门窗,搬出世代居住的村子,因为当地政府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安置地。从扎曲村出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同行的门巴族背夫,他们为什么不搬出来住。他们的答案是,因为自祖辈从不丹国走到这里至今,他们已经在大峡谷中生活了几百年,他们喜欢这里。

  平整的土地和热闹的城镇对我们来说尽管真实,但对于峡谷里的居民来讲,大峡谷才是他们的家。门巴背夫说,锁好门窗就是因为以后还要经常回来。(编辑:李冬)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