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赵永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
人勤春来早,立春一过,田野里有了春耕备耕的忙碌身影。今年种什么?市场怎么样?农资贵不贵?农民最关心这些现实问题,因为土地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个五年,“三农”发展动力何来?农民增收引擎在哪里?回首农业农村发展轨迹,答案清晰:唯有改革。
过去这五年,农村改革步履铿锵:“三块地”改革稳步推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创新经营体系,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如雨后春笋;启动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防止“谷贱伤农”;户籍改革破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圆了“城市梦”。许多农民由衷感慨,“不少想不到的事都实现了”,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
新常态下,农业农村面临成长的烦恼。不少农民纠结,“玉米跌价,种地难赚钱”“苹果多了,价格下来了”……小家连着大家。粮食连年丰收背后,库存量、进口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农业持续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这些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导致供求结构性失衡,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 “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十三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