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与乡愁相比,我心中涌动着“城愁”
与乡愁相比,我心中涌动着“城愁”

与乡愁相比,我心中涌动着“城愁”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1:05  点击:6

详情

  王石川

  每年春节前后,乡愁一词使用率极高,也招致一些批评,比如有人认为乡愁长乡愁短的人太矫情。批评者固然可以高调,但显得过于超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古代有,现在有,未来也有。只要有迁移,有人口流动,就会有乡愁,有思乡,有挥之不去的眷恋,这是最朴实的情感,何必嘲笑?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故土,前往城市生活。去年10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透露,1978年城市化率为 17.9%,2014年城市化率为54.8%,约7.5亿人生活在城市。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中国只用6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0% 到50%的过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

  乡村逐渐消失,城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千载难逢的巨大转型期,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遭到猛烈冲击,乡愁也就更强烈。以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中国人集体的大规模乡愁起码还要持续50年。

  有乡愁,就会有“城愁”。如果把乡愁简单理解为怀念家乡,那么城愁可理解为思念城市。在我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有十余年在乡村度过,有二十余年在城市度过,所以既有乡愁,也有城愁,特别现在回到乡村时,过不了几天就思念城市,渴望回到城市中去。

  这种需求,更多是身体上和生理上的。毋庸讳言,在中国的一些乡村,如今仍然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宽敞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WIFI,没有娱乐设施,也没有图书馆,没有垃圾处理系统,甚至电力供应也不稳定。空气倒是新鲜,但是生活并不方便,上个厕所、洗个澡,四处逛逛、出趟门似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小时候没用过马桶,倒也适应了那种臭气熏天的蹲坑,可是当习惯了马桶之后再用蹲坑,已经极其不适。小时候,用过油灯,也没上过网,可如今过几天哪怕一天不上网,也极度不适。至于吃水,小时候用水井,打一桶水都费力费时,在城市生活后用自来水不适问题,但是回到乡村吃井水,最担心这水有污染吗……

  我们常说回不去的过去,这过去既指时光,也指现场,彼时的场景,彼时的生活条件。“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是门前的镜湖水已经枯竭了,河沟里被垃圾填满,美好记忆一去不返。其实,所谓的乡愁美学也经不起推敲,本是一种很贫瘠的记忆,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仿佛变得充满了韵味和美感,这或是距离产生美的另一种阐释吧。

  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乡村,几十年过去了,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与城市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今年再解决 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反过来看,截至去年两会,仍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未解决,我国还有20多万用电人口……试问那些在城里生活很久的新市民,让你们回到用不上电、吃不上放心水的乡村,你会适应吗?

  我们这一代进城读大学后又留在城市的人,对乡村有天然的好感,毕竟我们的血液里有乡村基因,但是我们已经不大可能适应乡村生活,起码适应不了目前生存条件仍很简陋的生活。不适应,不等于背叛乡村,也不是嫌弃乡村,而是不愿意回到那种落后的生存状态。

  复旦大学城市治理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韩福国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都需要城市和乡村的“相看两不厌”——城市需要乡村的恬淡和舒缓,乡村需要城市的焦聚和创造。诚然!我反对将乡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反对城市粗暴地侵略和蚕食乡村,我喜欢的乡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像我们这类人,也许对乡村的思恋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宿命”,也是责任。从乡愁到“城愁”,从城愁穿行到乡愁,我不愿意为乡村唱挽歌,也不愿意乡村被封闭起来供人凭吊,更不愿意乡村文明尽快瓦解,只希望乡村不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希望乡亲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希望乡村有生机、有活力、有个性地存续。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