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武夷山下梅古村: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武夷山下梅古村: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武夷山下梅古村: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1:01  点击:19

详情


    武夷山下梅古村

  清代的时候,下梅村的街市开始慢慢建立。到了康熙、乾隆两朝,下梅村的繁荣就达到了鼎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们为获得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这就产生了中国民居。不尽相同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中国民居丰富多彩。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下梅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初秋时节,我们陪伴上海朋友行摄武夷,率先来到下梅村。

  

  山环水抱的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南10公里处。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代,里坊兴于宋代,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曾在这里讲学。清代的时候,街市开始慢慢建立。到了康熙、乾隆两朝,下梅村的繁荣就达到了鼎盛。

  

  下梅村,由于在梅溪下游,故名。村庄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为南北两片街,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有9处码头,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桥、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只是没有遇上夕阳斜照或雨水浇石这样拍摄古民居的最佳时点,所拍照片不甚理想。

  

  

  

  

  

  

  

  

  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建筑特色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素有“文史精品古村落”的美称,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们在下梅村里穿行而过,发现这里的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以邹氏祠堂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门有精美的砖雕装饰,体现富贵和豪华。砖雕多以历史人物、民间风物、神话传说为题材,精雕细刻,诩诩如生。砖雕还有花鸟山水等,共同构成图案,气韵灵动,融为一体,表现出丰厚的文化内涵。木雕艺术则多以风雅吉祥的动植物和人物为主题。还有一些异形砖门,闻所未闻,精湛美观。在这里,人们可领略到清代民间建筑艺术的风格和韵味。

  

  

  

  

  

  

  

  

  这里的古民居利用挑梁减柱,扩大了屋宇建筑空间。宅内多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许多风火墙绘有二方连续彩画,意蕴高雅。各宅排水的地下涵道,户户相连贯通。各民居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道曲径通幽。

  

  

  

  

  在村口新修复的祖师桥,曾经是下梅村最经典的古建筑,也是清代最具廊桥建筑艺术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清康熙年间,由20多个行帮业会的工匠们共同捐资修建,高30多米,曾经雄踞于梅溪与当溪交汇的水口,成为村民演出社戏、行帮业会敬奉祖师爷的公共舞台。可惜原建筑在1958年修建公路时被拆毁,现在是按原貌重新恢复。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文物,但毕竟可以找回当年的景象。

  

  

  在下梅村口,一块高大的纪念石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上面镌刻着“晋商茶路万里行起点”几个大字。这是2006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树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清代中后期晋商在武夷山茶市下梅贩茶至恰克图、东南亚各国的线路图,揭示了当年万里茶路大连通的宏阔历史背景。2006年初,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特别是主人公乔致庸到武夷山贩茶的情景,使人们的视线转向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许多都是从下梅村经梅溪水路,再经陆地运往晋中、蒙古、哈克图等地。据有关考证,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晋商连通万里茶路起,至2006年正好是150周年。“晋商茶路万里行起点”纪念碑正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实而建立的。

  

  

  

  从城市的高楼丛林中脱身出来,我们到下梅这样的山环水抱的乡村中走一走,另一番完全不同感觉油然而生,使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