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蓝天白云古丹村
丹村古门楼
村中500岁古酸豆树
新年伊始,随着西环高铁的开通,一个地图上不起眼的传统古村落,引来越来越多的探访者。他们中有慕名而来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也有三五成群的古村落爱好者。这个村子名叫丹村,是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一个有着五百年的传统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海南最美乡村”,一个村子同时拥有三个不同凡响的荣誉,成为海南南部村落的唯一,是文明的探寻者不能绕过的文化古村——
曾有诗人用诗句这样描写丹村:“东连尖峰似蓬莱,西接龙湾通洋海,南挹渔港而秀气,北揽白沙河崔巍。”这是一个有五千多人口的大型村落,在村东8公里处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尖峰岭,村西2公里处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龙沐湾,村南则是丹村港。这个远近闻名的丹村,古称蛋村(又称儋村),明末清初,就有石、陈、王、谢、潘、杨、郭、温、曾等姓氏人定居。在2014年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中,丹村是琼南地区唯一的汉族村庄。
一座座幽深老宅历经沧桑
初春,进入古丹村,目光触及的一座座老宅,在酸梅树的掩映下愈发显得古朴。村里的老宅都是以间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间组成屋,屋由两间、三间、五间甚至七间组成,屋围住庭院或天井组成院落,各种民居平面就是由这些院落组成。
“丹村的传统合院民居实际上是琼南崖州民居的典型,前坡长、后坡短、接檐式坡屋面,这种形式有利于大进深前庭的布置,大进深前庭作为日常劳作和生活的过度空间,与琼北、琼东的民居有一定的区别,适应了琼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民使用功能的要求。”对琼南民居深有研究的海口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陈运山介绍说,2014年丹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历史民居建筑以较高的完整性保存了下来。因海南文化反映在民居的形制上,与闽南地区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进一步发展了闽南的民居形式。
走在曲折蜿蜒的村中小道上,放眼望去,尽是红砖灰瓦的民居。午后的暖阳照耀在每一寸砖瓦上,映射出陈年老屋独有的光辉。老丹村里的民居建筑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院落式、单体式、挪瓦厝和茅房。挪瓦厝是用黄泥砌成的,瓦片可以挪动,瓦脊裸露,不加修葺,十分简朴。村里最老的房屋是一座乾隆年间的老宅,房主王主朝一直住在老宅之中。而在村中,这样的百年老宅有近百户,这在琼南地区都是少见的。
“丹村民居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在建造的工艺细节上也十分让人惊叹。不论是屋顶微微翘起的翼角,还是房梁上精美的卷叶尾、祥云、折枝等雕花刻纹,都散发着古韵之美。”作为丹村古村落申报的推荐专家,陈运山曾多次深入丹村调研,他说,这些民居的柱子有种十分独特的造型:上细下鼓,好似一个大大的瓜,看起来十分的敦实。这种本地特有的“虎腿”,一般使用当地的坡垒木或者是花梨木做成,象征吉祥。从村里老宅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许多家庭当年的富足,无论是布局,功能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除了精美绝伦的装饰造诣,老丹村的人们还将生活中的智慧巧妙地融合体现在房屋的建造中。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民居门口的上梁和地面上都会有数个相对应排布的圆洞,丹村69岁的王建光老先生说,从前为了防盗,人们晚上就会拿细小一点的柱子安插到这些圆洞中,也就是最初的“防盗门”。不得不说,百姓的智慧让这传统民居看起来更加的安全适用。
丹村域内还有着丰富的古遗址。最为著名的就是隋延德县郡衙石狗村遗址。据载,康熙年间,在距离丹村三公里的白沙河北岸,村民开荒耕作时发现了一座荒城,在城前还有两只形似狗(实乃石狮)的石雕,故称为“石狗村”。其后证实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在此地设县制,但这一县衙在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后逐年荒芜,毁为废墟。令考古学界关注的是,这里曾发掘出汉代“玛瑙珠串”及隋时期的古砖等,发现隋朝延德县的县衙遗址、唐造币厂遗址、宋甘泉驿遗址、宋司马迁驿遗址、明旧丹村遗址、明砖窑遗址、明丹村港码头遗址,以及明古墓、明烽火台遗址、明番人城遗址等,共有12处之多;丹村境内的白沙河谷,有远近闻名的“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私人博物馆,收藏有近4000件海南本土文物,这些历史旧址或遗址、私人博物馆,又给这个古文化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添加了厚重的一笔。
一棵棵百年老树古意悠悠
丹村的美不仅在于老房子、古遗址,更吸引人的莫过于村中成片的古榕树和酸梅林。这些在传统村落几乎被摧毁的老树,在这个村子却是蓊蓊郁郁,生机盎然,散发出远古的气息。
就在老丹村的西侧靠近入海口的地方,有一棵被当地人喻为“神树”的古榕树。古榕植于明末,占地3亩,真正的一树成林。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传统上,立村之前,先植榕树。如果榕树生命旺盛,则认为村人将子孙兴旺。丹村古榕,虽历经沧桑近500年,但郁郁葱葱,树冠圆整美丽,远看像一把为丹村人世世代代遮风挡雨的天伞,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依旧让人心生敬畏。村里人将这棵古榕视为神树,对它满怀敬意,可见此树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说古榕树是村里“神树”,那么村里一大片清代的酸梅树林,就是这个村子最为美丽的风景了:一百多棵百年以上的酸梅树,终年绿意幽幽,在酸梅树已经成为稀有树木的今日,丹村百棵酸梅树便成为琼南风景的奇观!丹村村委书记谢上强,对陪伴他成长的村中古树满怀感情:“近百棵古酸梅树散落在各民居宅院内、村口及村路旁,覆盖面积约95亩,是村民平时纳凉、交流、娱乐、户外家务的好场所,也是丹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海南最美乡村’的重要元素。”谢上强自豪地说。
酸梅树是丹村历史的见证,当年立村之时,先民为防海滩侵蚀而种。几百年来,酸梅树不仅捍卫村民的家园安全,还为村民提供它们鲜嫩的花和酸甜的果,养育了丹村世世代代的人们,酸梅豆也成为外出游子舌尖上的乡愁。
一条条河港润育五百年古村落
丹村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村边三面是田,一面是港,不出两公里是大海,远近还有河网纵横,先民正是看中这优越的自然环境才在此定居的。西南出村门十几米是港湾,鱼虾蹦跳。据老人传讲,由于田地离村很近,丹村人过去“五步入田,不误农时”;明末清初,村民一日三餐,餐餐都是“先煮好饭,才下港抓鱼作配”。
春节一过,气温回暖,村里村外,一路之隔,村外田里一片繁忙,村里却一派悠然闲适。村中长者讲,冬春两季,远方的渔船常在丹村港停泊。丰收归来的渔民,卖完水产品之后,坐在船樯下,入神地倾听着歌女动听的歌谣,一天的疲劳,顿时被抛到九天云霄。回神之后,目光缓缓地落在白沙河上,傍晚芦苇丛中,野鸟啼叫,此起彼伏,沙白水碧,含情脉脉,河水缓缓而流,水恋白沙,鸟恋水沙,依依不舍。
2015年1月,在“寻找海南最美村镇”活动颁奖礼上,丹村又入选了“海南十大最美乡村”称号!一个西南边陲小村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这让一个不见经传的古村成为今日海南西部旅游的热点村庄,成为西环高铁路上人们向往的知名传统古村落。西环高铁已开通,去丹村,已不再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