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施维
“禁摩限电”给普通百姓的出行以及快递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于这样的两难考题,不能简单用“一刀切”、“一边倒”的方式去处理,管理者应给各相关主体留有充足的调整适应的空间,快递行业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发展赢得主管部门更多合理的支持,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近日,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禁摩限电”整治行动在深圳进行,行动重点打击在地铁口、公交站等地点非法拉客违法行为,并对严重超标、没有牌照的电动车、摩托车进行查处。
然而,这个以杜绝涉摩涉电交通事故、保障机动车顺利通行和营运车辆公平竞争为目的行动,却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无论是媒体报道的“行动开展10天以来,共查扣电动车17975辆、拘留874人”,或是快递公司“因派件车辆不敢上路派送和接件,日接件量从8万件迅速下降到1万余件,千名快递员辞职”的信息,都频频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管理“情与法”“堵与疏”的探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深圳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文化都体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此番如此对“电动三轮”大动干戈,必然事前是有过一番深入的考量。事实上,近年来,关于电动车、违规三轮车造成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舆论也多有反映。电动车、违规三轮车速度较快,经常人车混行,易引发交通事故,对其自身及其他交通参与者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此类车辆及驾驶者普遍没有购买商业保险,一旦发生事故,赔偿及伤者的医治费用都存在难以支付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交警此举,确实有着一定的现实性,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是,任何政策的制定,不能只考虑正面效应,不顾及负面影响,不能只看到取得的成绩,不计算付出的成本。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禁摩限电”给普通百姓的出行以及快递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这些都是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所需。尤其是快递行业,虽然此次行动并非针对特定行业,但现实情况中,电动三轮车可以说是快递的“标配”,成本低廉也环保又方便,短时间内很难找到适合的替代品。一旦取缔,也许可以解决一部分交通问题,但是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迈过?配额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怎么解决?电动三轮车国标缺乏,从哪突破?在这些源头性问题尚未破题时,一味从终端予以“禁”、“堵”,不只事倍功半,更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