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杨绍功
在“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慢作为”其实是政府部门更容易犯的一种通病。为向“慢作为”开刀,江苏泰州专门设立了“蜗牛奖”。4月 13日,该市公布了首批“蜗牛奖”认定结果,12个市直机关、基层站所榜上有名。今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就有可能被评上让他们红脸出汗甚至丢官的“蜗牛奖”。
与“蜗牛奖”类似的负向激励机制早有先例,外界对这个“蜗牛奖”也有些褒贬不一,但在记者看来,针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慢作为”而建立的这种监督曝光机制,具有比较积极正面的意义。一方面,从评定过程来看,把对政府部门效能的评价权部分地赋予往来办事的群众,可以成为沟通政府工作与社情民意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从政府建设的角度来看,“蜗牛奖”细化了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治理“慵懒散”的一种具体手段。
让“蜗牛奖”有效地运转起来,对增加政府的权威和提升政府效能,无疑都是有利的。当地官员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 遇到工作人员“慢作为”,刚说要打“蜗牛奖”举报热线,工作人员马上就把事情办好了。从年初公布至今,当地市民对“蜗牛奖”已是耳熟能详。这个奖能受到群众关注,正因为它直接呼应了群众的利益关切。
如果从当地的关切和需求出发,也许能看清这个“蜗牛奖”的背景。位于苏中地区的三线城市泰州,作为地级市只有20年历史,曾是江苏省的后发地区。在经济减速换挡时期,快速发展是当地群众的一种内在渴望。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地方发展需要领导干部做出表率,展现出积极作为的发展热情。因此, 当地制定了包括“蜗牛奖”在内的一系列正向和负向激励举措,希望能从转变干部作风做起,推动行政改革、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让“蜗牛”成为“奔牛”。
从某种意义上说,“蜗牛奖”算是当地的一个发展信心指标。一个更加彻底的“蜗牛奖”需要将当地行政管理中的弊病呈现在社会各界面前,这是一种自我解剖,需要一定的魄力。“蜗牛奖”的评审力度和关注度体现着当地的发展热情,因为在当下,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然而,据记者观察,首次“蜗牛奖”从征集、评定到公布都显得略为谨慎。认定结果对“不作为”主体的点名也只点到单位而尚未具体到个人。曝光的“不作为”问题虽然涵盖了上级要求、企业诉求和群众需求,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当然,“蜗牛奖”只是治理“慵懒散”组合拳里的一个套路,要真正实现政府效能提升、倒逼领导干部主动作为,还需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因地制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构建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机制等。但“蜗牛奖”引发的关注给我们启示:治理“慵懒散”,归根结底是为了凝聚共识、推动发展。因此,不管什么套路,在改革和机制建设过程中,都要更尊重老百姓的需求和地方发展实际。因为从“蜗牛”到“奔牛”,最终需要靠上下共同的发展热情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