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没有高铁的“高铁村”
没有高铁的“高铁村”

没有高铁的“高铁村”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3:00  点击:17

详情

  1998年,几个年轻人在刚开通的铁路边合影

  几个孩子在隧道前

  两个在隧道施工中致残的农民工

  张新林的手

  三墩镇的街道

  □一个远离铁路的乡村,有70%的劳动力劳作在像毛细血管般的铁路线上

  □一趟列车通过隧道只要两分钟,可村民要在这里工作整整3年

  □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偏僻的乡村出现了第一栋7层的高楼

  □如今,这些把中国的铁路一寸寸延长的村民困惑:这辈子打通了这么多路,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

  -----------------------------------------------------------------

  很难把中国的高铁和一个叫做“三墩土家族乡”的地方联系起来。即使在缩略版的中国地图上,人们也能轻易找到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而只有把地图放大,再放大,“三墩土家族乡”才会逐渐在大片密密麻麻的山峰名称里显现出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位于大巴山腹地、川陕渝三省市交界处的小乡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村民陆续出现在中国铁路隧道的建设工地上。从京九铁路到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随着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开来的铁路网,越来越多的三墩人散布在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山里,直到把它们打穿。

  这个与铁路打了30年交道的乡镇,距最近的火车站也有100多公里。从县城出发,公交车需要沿着一条曲折狭窄的山路行驶3个半小时,经过9个乡镇,才能到达三墩。

  当把人甩得有些头晕的汽车最终停稳后,眼前的景象却完全没有偏远山村的样子:道路两侧全是六七层高的楼房,楼下停满了小汽车。麻将馆里呼呼啦啦的搓麻将声、小学里的广播声、商店里的音乐声夹杂在一起,让人有种身处某个城中村的错觉。

  靠“吃铁路”一点点变富的三墩集镇,也从最初的“一”字形的街道逐渐扩展为“之”字形,直到现在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方形。

  眼下,这些把中国的铁路一寸寸延长的三墩村民困惑的是,他们的人生道路最终会通向哪里。

  在千里之外的某座大山里,他们是铁路隧道工人

  在三墩镇上,除了一家火车票代售点外,几乎找不到与铁路相关的东西。没有文化广场,没有以铁路命名的房子,就连商店里的玩具火车也落满了灰尘。

  推开老乡的家门,看到堆放在墙角,沾满泥浆的钻机;村民伸出双手,露出扭曲变形的手指时,他们才会轻描淡写地透露出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在千里之外的某座大山里,他们曾是隧道工人。

  几乎每个三墩人都与“修铁路”发生过关系:坐在门前晒太阳的老汉曾在十几个省市“搞过铁路”;路边等客的摩的司机刚从隧道工地上下来;几个在网吧打游戏的少年也在铁路工地“体验过生活”。

  三墩乡党委书记罗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三墩乡至少有70%的劳动力都在铁路上“打隧道”,这已经成了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

  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这种“全民修路”的情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的三墩,每个人都守着自家的几亩田地,勉强维持着“能吃饱饭”的生活。当时那条通往外界的公路还没铺上柏油,很少人到过路的另一端。更没有人意识到,那个年代,财富正在家乡之外的远方恣意增长。

  李传兵差不多是这个村子最早走出去的人。26年过去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的工地位置:陕西府谷县新民乡地界川村,还有北方那些“连草都不长的荒山”。

  如今这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声音低沉,但提起第一次离家的“辉煌”经历时,他忽然提高了音量:“第一年从工地回家后,我就盖起了村里第一栋楼房。”那时在铁路工地,他每月能拿到280元的工资。这是和他一同出去,之前在家做鞭炮生意的妻弟一年的收入。

  第二年再离开三墩时,李传兵的身边多出了不少亲戚邻居。他们放下锄头,背起棉被,跟在李传兵身后,成了乡亲眼中“最幸运的人”。李传兵还有印象,在那个大多数人还在抽旱烟的年代,有人甚至送他一条香烟,恳求他把自己带到工地。

  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从5.3万公里,上升到6.8万公里,相当于新开通了一个英国的铁路总里程。也正是这10年间,整个家庭、整个村民组,直到整个村庄的三墩人奔向全国各个铁路隧道工地,尽管他们打通的隧道加在一起也不过几百公里。

  63岁的张新林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卷进这股浪潮。这个最远只去过县城的地道农民,在55岁时眼看着在外“搞铁路”的儿子买了楼房,忽然扔下经营了几十年的土地,决定“出去闯一把”。

  第一次走出县境,张新林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对他来说,地点和距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月都有5000多元的工资攥在手里。这是他在家时“想都不敢想的”。

  在后来的5年里,张新林走了十几个省市,有时遇到赶工期,连过年都要在山里。直到他头发白了,腰开始弯了,再也拾不动钢轨,他才愤懑地回到家,抱怨自己“出去太晚了”。

  “这钱不挣不就是傻子么?”如今,坐在自己门前,张新林仍旧怀念那段能赚到大把钞票的日子。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