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持续加大,海洋牧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具有发展海洋牧场的优越条件。发展海洋牧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也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海洋牧场
通常意义来讲,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内,为了增加和恢复渔业资源而人为建设的生态养殖渔场。它通过鱼礁建设和藻类增养殖营造一个适宜海洋生物栖息的场所,然后再将人工培育的种苗放养到该区域内,同时吸引野生生物资源,形成一个人工渔场。最后通过人工投饵、环境监测、水下监视等技术手段进行渔场运营和管理。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持续增长。
早在1965年,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就已经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牧场”的战略构想。曾呈奎认为,远洋捕捞和海洋农牧化是我国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提出要把我国海域建设为高产稳产的海洋农牧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海洋牧场,但多为自发性、科学试验性建设,没有形成规模。2002年起,我国对海洋渔业进行了重大战略性调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其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海洋牧场建设。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
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支持力度,并带动了地方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的投入力度,我国海洋牧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全国建设人工鱼礁2000多万空立方米,礁区面积超过11万公顷。
2015年5月,农业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沿海创建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