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后工业时代的乡村“突围”
——来自浙江省德清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
本报记者张凤云
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对资源环境带来压力。而对于乡村来说,既要发展工业帮农民增收致富,又要守护好田园乡愁,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这里我们要讲的,是位于苏杭之间的小县——浙江省德清县的故事。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德清在建设美丽乡村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独具匠心的经营乡村的思路,不仅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更安放了人们内心深处那片最柔软的“乡愁”。
乡村工业与环境,到底要哪个?
初夏时节,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洛舍镇东衡村笼罩在一片水汽之中。站在村里最高的11层公寓楼顶,能够看到村庄的全貌:村庄周边水网密集,一排排联体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最显眼的是两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成群的白鹭在林子顶上盘旋着。再往远处看,是一片正在拔节的小麦。
退回8年前,东衡村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靠着矿山为生的村民们不停地采挖,一车车建筑石料从村里拉了出去,换回一叠叠钞票,祖辈得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破坏。
“开矿的时候,出趟门,走到家脸上都是黑的不洗脸不行的。河道都臭死了,洗手都不行。”54岁的村民杨国剑说。
东衡村的情况并非个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德清经济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大批工矿企业拔地而起。到21世纪初的时候,全县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化工、纺织和五金几个方面。在乡村,竹拉丝、采矿、砖窑、笋加工等也是遍地开花。2006年,二产的比重就占到了59.1%。然而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段时间,这一水系丰饶之地,竟然找不出一条可以游泳的河来。
这种以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乡村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经过一系列扎实的调研和思考,德清下定决心开展了对全县环境保护的求索与治理。
特别是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以来,全县上下围绕“河里有鱼、河道可游、河水可喝”的目标,通过工业污染全面治、矿山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治、城乡污水综合治、河道污染系统治、饮用水源严格治、河长领衔治、部门联动治、社会共同治等九种措施,集中开展了“清水治污”攻坚战。
第一年,全县26家矿山企业中,先后对24家矿山企业实施了关闭和停产休整,收回采矿许可证23家,无矿山的加工机组全部取缔。第二年,26家低小散企业铁腕关停,39家造纸、印染、皮革、化工等四大行业企业整治提升全部完成……
最难的,当然还是放弃乡村几十年生存的路径。以东衡村为例,矿场关闭了,曾经一年几百万的集体收入顷刻间没了来源。村支书章顺龙说,刚开始那几年村里穷得村委会的大门都开不开了。
但是他也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还是能够理解,矿山迟早会挖空的。如果当初不关闭,更不会有今天这么漂亮的村庄。”
20亿建设款,有章有序地投向了农村
关停整改污染企业,并不能完全解决乡村的问题。德清县农办副主任姚建强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德清统筹考虑,启动实施“中国和美家园行动”,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全县城镇规划区外行政村都打造为“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和美家园。
“我们有专项补助资金和整合资金两块来保障和美家园的建设。专项资金分成两个档次,精品村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有29项指标,20多个部门到年底对村进行考核。比如这个村2000人,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400万。先给80%,剩下的年底验收的时候有什么问题,第二年提升改造,好了再把剩下的给村里。第二是整合资金,我们每年列定20个村,全县所有的部门往这几个村里倾斜项目。比方说道路,交通局的项目要尽可能放在这些村里。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合力,不再撒芝麻盐。到目前我们将近投入了2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