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山东沂水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纪闻
庞博 本报记者 王玉琪 吕兵兵 何烨
巍巍蒙山高,悠悠沂水长;一曲《沂蒙山小调》悠扬婉转传千里,一段红嫂故事可歌可泣动四方……
这里是位于沂蒙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山东省沂水县。当年,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如今,一场新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在沂水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
“不但要摘‘穷帽’,更要拔掉‘穷根’,实现真正的脱贫。”沂水县委书记刘贤军言语铿锵,“整合全县之力,以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为核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涉农资金整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相结合,抓实抓牢‘精准’二字,逐村制订脱贫方案,逐户寻找解决办法,坚决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役。”
精准谋划,创新机制,明确目标,千方百计为脱贫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淳朴的老区人民“最后一口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紧跟全国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然而,“沂蒙山区、革命老区”的实际,却成为新时期沂水经济发展的障碍。
按照国家精准识别的要求,2015年沂水还有省定贫困村92个,全县贫困人口4.45万户、7.05万人,占临沂市的七分之一,而临沂的贫困人口占山东的六分之一,是山东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市之一。而且,为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要求,山东基于沿海经济强省的实际,提出了“自2016年起,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目标。
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着脱贫攻坚的重任,沂水首先对全县的贫困人口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每户贫困家庭建档立卡。翻开一本“精准脱贫档案”,你会发现从家里占有田亩数、人均年收入、致贫原因到房屋结构、具体的家用电器等等都一一登记在册,并配有图片,记录详实足以勾画出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图景。从属性上看,全县贫困人口大都属于相对贫困,主要是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从人口分布来看,贫困人员85%集中在边远乡镇、库区;从致贫原因来看,因病因残致贫的占83%,因缺资金、缺技术致贫的占7%。
基于上述实际,沂水县在今年年初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和《行动方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以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为核心,整合全县资源,逐村逐户制订“整体脱贫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数据资料、责任网格、扶贫措施、政策支撑、层级指挥、督查考核”六大精准扶贫体系,确定了重点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通路、电、自来水、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有致富项目、学前教育、社会保障、旱涝保收田、卫生室、卫生保洁制度、文化和健身场所、良好生态环境和就业保障措施)实施方案,开辟了库区村、北部山区重点贫困村和西部山区重点贫困村三大精准扶贫主战场,成立了现代农业和旅游扶贫、金融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 “五通十有”扶贫、社会力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6条精准扶贫工作线。
一场脱贫攻坚战在沂水县全面铺开,目标:2016年实现 36230人脱贫,40个重点贫困村“摘帽”;2017年实现39302人脱贫,52个重点贫困村“摘帽”,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巩固提升,全面兜底脱贫,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