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让“无形的文明”有形化
——山东潍坊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纪实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近日,记者在山东潍坊市青州市弥河镇张家洼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护向记者讲述了该村“一个‘孝’字引发山村巨变”的故事。
“2002年之前,我们这是一个山区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为了从内到外改变村庄面貌,村子开始‘以孝治村’,确立孝的标准,开展倡孝、督孝、评孝、奖孝等活动,几年时间换来了团结和谐的乡村新风,进而带动干事创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融入了孝文化的大棚樱桃畅销全国。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26万元。”张永护说。
“张家洼‘以孝治村’虽是个例,但客观说明了乡村文明的重要性。”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说,“村庄有了文明新风,再推进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新农村建设只重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忽略乡村文明‘软环境’,那是新房子里住着‘老农民’,治标不治本。基础设施要实现管护运行,村庄要长期健康发展,仍会困难重重。”
对此,为了补上乡村“软环境”这一短板,潍坊自2011年到2015年,实施了第一轮乡村文明行动。今年,将继续启动第二轮(2016-2020)乡村文明行动。
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初宝杰介绍,潍坊首轮乡村文明行动,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农村道德、农民素质、文化惠民等为重点,旨在健全乡村文明孕育提升的常态化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党政和社会力量,编织一只“有形的手”,让“无形的文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5年的实践,潍坊将这支“有形的手”总结为“八有”:有阵地有载体、有人员有队伍、有标准有规矩、有经费有活动。
有阵地有载体:搭建起孕育提升乡村文明的平台
走进诸城市密州街道西王门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鞠新卫介绍,按照诸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社区不仅建有文体广场、道德讲堂、农民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乡村文明活动阵地,还打造了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四德帮、好人好事宣传栏等文明载体。
初宝杰介绍说,孕育提升乡村文明,首先要有一个好环境。村庄整洁干净,村容村貌变好,文明行为才有更好的成长土壤。
近年来,潍坊在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在农村开展了“三大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清理工作和“三边三底三界三线”(村边、路边、田边,河底、湾底、沟底,县界、镇界、村界,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彻底改变了农村“垃圾围村围路围沟”的面貌,农村环境焕然一新。
“有了好环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让农村道德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有阵地,各类道德评选和文化惠民活动有载体。”初宝杰说。
对此,潍坊与正在推进的“多村一社区”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要求社区所在村庄或区域中心村庄,必须建设文体广场、道德讲堂、农民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文明活动场所。同时,要求所有村庄都要整合打造乡村文明一条街,利用农村墙体,印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乡村文明口号、孝贤故事等;竖起善行义举四德榜,表彰村里的好人好事,倡树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