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山西芮城,一位老人陪着孙女坐在土炕上看电视。CFP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公示的当代农村题材和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数量对比 制表:韩业庭
【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为6亿,约占总人口的44%。而2015年我国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仅有15部490集,部数和集数分别占该年度电视剧生产发行总量的3.81%和2.96%。对比感强烈的两组数字,揭示出在“奇剧”迭出、综艺“井喷”的荧屏上,农村题材电视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现实。如何用影像记录转型期中国农民的心路历程,表现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变革与风貌,是电视剧工作者面临的时代任务。
农村剧成为“稀缺剧”
数量太少是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国家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为429部15983集,而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仅有27部862集,部数和集数分别占总量的6.29%和5.39%;2015年全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为394部16540集,而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仅有15部490集,部数和集数分别占总量的3.81%和2.96%。审视这些数据便可明白,为何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抱怨:电视上的节目越来越多了,可适合农民看的内容却越来越少了。
不仅数量少,质量也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出现了像《平凡的世界》《老农民》等深入挖掘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表现中国农民真实生命状态的优秀作品,但可谓凤毛麟角。目前,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仍然停留在对农村、农民的远距离想象上,浮光掠影地表达中国农村的外在面貌,根本没有深入中国农村的现实和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并未触及乡村改革进程的艰难和农村的深层次矛盾。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不是表现老弱病残、天灾人祸的“苦情戏”,就是谈情说爱、滑稽逗乐式的轻喜剧。农村变得肤浅化,农民形象也失去了现实深度和人性深度。比如《幸福生活万年长》表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农民生产致富、农村人的恋爱婚姻选择等现实片段,但却刻意以小品、轻喜剧式的影像方式贯穿事件,回避了农村改革中不可避免的深层次矛盾,缺乏思想的厚度。
地域化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大特征。近五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东北、陕、鲁三足鼎立的态势,其剧中人物、台词、场景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区印记。单从人物语言看就包含方言、口音等差别,这些差异虽然能够带给观众一些“陌生化”效果,但又限制了观众群体的广泛性。很多南方地区的电视观众对于“东北风”的农村剧接受有限。推而广之,农村题材电视剧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地域化色彩——方言、口音、民俗等差异,而不在形象及故事的层面展开追求,往往会导致这类题材电视剧的单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