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眼下正值“三夏”农忙,生产形势喜人,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比如粮食加工浪费、秸秆焚烧等。这些老问题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加工业普遍存在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的“四低一短”问题,粮食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 |
“必须用科技创新抢占粮油加工制高点,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说。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粮食行业探索的脚步正在加快。
推进绿色粮食产业发展
我国过度加工造成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据测算,小麦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粮食约50亿斤,稻谷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粮食70亿斤以上。谷物50%以上的营养附着在皮层和胚芽上,过度加工造成谷物营养严重流失。
倡导适度精准加工,发展全谷物加工、保全谷物天然营养成分正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认为,大力推进绿色全谷物口粮工程,要把“适度、营养、健康、方便”作为发展方向,提高纯度,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保存原料中的固有营养成分。
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居民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至400克。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全谷物写入国家膳食指南,有助于全谷物口粮工程的顺利推进。
“目前全谷物食品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粮食加工业面临很多技术难题。要加强技术研发,建立全谷物食品品质评价和品质改良体系,注重新技术在全谷物食品开发方面的应用,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研究谷物的适度加工。”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卞科说。
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谭斌多年来一直从事全谷物食品的研究开发,他们研发的苦荞挂面、高粱挂面、青稞挂面等杂粮产品系列,克服了传统杂粮不含面筋蛋白的技术难题,去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糙米、速食糙米粥今年在江西、山东等地上市销售。 “全谷物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杂粮杂豆食品需求增加,带动边远地区、高寒地区农民种植杂粮杂豆。全谷物加工业有望成为粮食行业新的增长点。”谭斌说。
精深加工拓展市场空间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的又一重要途径。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制作出的一次性纸杯、餐具等产品在使用后可堆肥降解,这是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淀粉改性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公司董事长张先炳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年产6万吨生物基材料,生产的生物材料可替代普通石化塑料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化妆、餐饮具等领域。
“目前国内粮食加工多停留在葡萄糖、氨基酸等附加值低的传统工业上,向新型环保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这样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张先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