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农民工返乡子女入学调查:"零障碍"后有障碍
农民工返乡子女入学调查:"零障碍"后有障碍

农民工返乡子女入学调查:"零障碍"后有障碍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5:18  点击:9

详情

  □在回归故乡之后,农民工返乡子女普遍存在着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不适应,深层次存在着他乡与故乡、流动与留守、出离和融入等杂糅纠葛的文化适应及冲突问题

  □返乡子女就学中看似无冲突、无障碍,甚至还有逃脱父母束缚的欣喜和自由快活的愉悦,在这些“表象”背后,是家庭亲情断乳后的另一种行为映射

  □急促政策动员下的政策执行实现了返乡子女入学“零障碍”的政策目标,但关于返乡子女就学质量公平等深层次政策目标却并没有在后续政策中得到拓展和深入

  “农民工返乡子女”是不同于“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一个特殊群体,被社会普遍关注是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农民工的“返乡潮”中。那时,这一群体被称为“返乡农民工随返子女”。随后,笔者注意到,其实还存在着因诸多原因“返乡”的农民工子女,比如,因异地高考受限返乡,因重大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就学成本压力、(家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条件改善、教育观念变化等原因返乡,因国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影响下的返乡等等。

  不管如何,这群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社会漂移和迁徙中,经历着“他乡”与“故乡”的文化差异,面临着不同的文化适应,遭遇着不同的文化冲突。并且,这一带有“返乡印记”的“农民工返乡子女”群体在返乡之后又存在着进一步流动的多种可能,从而深刻地改变着农民工子女群体的类型结构,也带给农民工(子女)问题研究以新的影响和启发。

  笔者调查了四川省的237位教师,对数十位返乡子女的就学和生活情境以及7位孩子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深度追踪研究,希望能推动返乡子女就学的顶层制度设计,消除返乡子女就学的户籍制度障碍,切实推动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的制度重构。

  农民工返乡子女难于随乡入俗

  笔者的研究试图呈现农民工返乡子女的群体概貌、就学境遇、适应特征、朋辈关系类型及家庭文化生态影响等。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回归故乡之后,农民工返乡子女普遍存在着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不适应,深层次存在着他乡与故乡、流动与留守、出离和融入等杂糅纠葛的文化适应及冲突问题,返乡子女群体难于随乡入俗的问题较为严峻。

  一、返乡子女以农村学校为主

  就农民工返乡子女总体人数而言,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笔者调查的79个班级中,学生总数共计3502名,留守儿童总数为1449名,而返乡子女的数量为425名。

  从样本校的比例来看,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大致为41.3%,而返乡子女所占比例为12.1%左右。从返乡子女人数分布来看,并没有呈现出“返乡潮”时期“大范围集中聚集”的特征,而是体现出“小聚集、多散落”于各类农村学校的样态。

  二、返乡子女学校境遇不容乐观

  从218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来看,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乡镇学校迎评接检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维度。其中88.61%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特别的关注,46.84%的学校还为留守儿童的就读出台了专门的政策。从调查反映出的数据来看,尽管对返乡子女的关注度也高达67.09%,但当问及是否有针对农民工返乡子女群体的专门政策时,回答为“有”的只占31.65%。这一数据也不乐观。

  就笔者的日常走访观察来看,针对这一群体的应对措施大多是上级政策文本中的例行要求,较少是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可以说,在大多数学校中,返乡子女群体是放在农民工子女的范畴中加以无区别对待的。同时,笔者还发现,对农民工返乡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界限模糊,也反映在基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消极、被动的行为和态度上。整个调研过程中笔者不太能感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对返乡子女的教育信心和教育力量。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