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国有林场:改革脱困路渐宽
国有林场:改革脱困路渐宽

国有林场:改革脱困路渐宽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4:45  点击:17

详情

  本报记者 黄俊毅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林场职工将废弃山核桃壳加工成工艺品,深受游客欢迎。 丁兆文摄

  左上图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林业局广大国有林场职工扎根偏远大山,默默履行着护林人的职责。至今,这里依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风貌。

  右上图 四川南坪林业局122林场塔藏管护站护林员李如林每次出发巡山之前都要打上防毒蛇绑腿。本报记者 黄俊毅摄

  下图 站在云南昆明海口林场海拔2300米的李家大山瞭望台顶上,莽莽林海尽收眼底。虽然视野极其开阔,但43岁的瞭望员陈华仍丝毫不敢懈怠。整个上午,他一直守在望远镜边,密切地监视着林海的风吹草动。瞭望台是森林防火、防盗伐、防盗猎的前哨。一年365天,陈华有320多天守在瞭望台上。本报记者 黄俊毅摄

  阅读提示

  我国现有国有林场4855个,职工75万人,经营总面积11.5亿亩,其中林地8.7亿亩,森林6.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总蓄积量的19%、23%和17%,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态福祉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国有林场连续多年负债前行,面临着民生艰难、员工流失、林分退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当前,国有林场改革正全面推进。日前,记者深入几大林区采访调研,了解到各地林场在改革脱困中的新探索。

  林场民生如何改善

  林场民生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员工结构优化、生态功能提升就无法良性循环。

  改善林场民生的根本是要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财政保障等支持政策,同时也要靠转型发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拥有19个国有林场、曾经60%职工下岗的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局正是转型发展破解民生难题的好典型。

  蛟河林业也曾非常困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负债高达1.8亿元。职工开不出工资,纷纷外出打零工挣生活费。家住蛟河火车站边的李兰香老人说,那时在火车站附近蹬三轮、扛大铁锹找活干的人,不少是林场工人。2005年,蛟河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牵头,19个国有林场和3519位林场职工入股,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精心培育市场,如今,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各景区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公司兼营矿业开发、机械加工、房地产、商贸,生意做到长春、哈尔滨、青岛、北京,目前总资产已达152亿元,年利润高达1.2亿元,国有林场在岗人员年均工资达 30164元,远远超过当地城镇职工收入水平。“以前每月只能领到400元生活费,现在我一个月收入比过去一年都多。”林场职工刘文和说。

  蛟河国有林场日子越过越红火,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这几年,我们把推向社会的2000多名职工全部招回安置,还为5000多社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蛟河市林业局局长张效仲说。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站长杨超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2570个国有林场已建立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的90%;有242个国有林场建立了湿地公园,占全国湿地公园总数的50%。全国许多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如黄山、泰山、九寨沟、张家界,也都分布在国有林场的经营区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游客高达5亿人次,且呈快速增长态势,仅2014年“十一”黄金周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游客就达 5000万人次。

  围绕生态做文章,或许是国有林场从根本上解决诸多难题的好办法。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