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十五年“撤点并校”回头看
十五年“撤点并校”回头看

十五年“撤点并校”回头看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5:11  点击:16

详情

    撤点并校政策实行已有15年历史。这些年,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得到优化,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关于是否应该取消这项政策,几年前在社会上就有不少讨论。

  前不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赴山西等地采访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等新问题,而一些城区学校则面临“大额班”的困扰。(详见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9版报道《空巢小学》,或扫本版左侧二维码阅读。)

  第12期“议事厅”,我们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王海娟博士、郑晓园博士、雷望红博士,力图客观评价撤点并校政策的得与失,并就如何解决撤点并校引发的新问题给出建议。或许,撤点并校需要来个“升级版”。

  撤点并校不可逆,关键是怎么撤与并 

  问:从2001年提出撤点并校,到2007年调整政策,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讨论,对这一政策的评价都有所变化。15年过去了,应该如何客观评判撤点并校的利弊、得失?撤点并校到底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撤点并校的好处是,既保证了生源数量,又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提高教育质量;弊端则是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距离,加重了部分农民的教育负担。例如,偏远地区学生需要去乡镇就学,年龄尚小的学生还需要家长陪读。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为子女教育进城购房或租房,间接成了农民城镇化的主要动因。

  从农村的变化来看,撤点并校与村庄的“空心化”几乎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为随着学生与陪读家长等加速外流,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城镇,村庄的“教育”功能在消失,故土对于人们的羁绊大幅减弱,很多年轻人更不愿意“返乡”。

  问:撤点并校10周年时,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提出叫停撤点并校、适当恢复部分农村学校。但是,现在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迫切性已今非昔比,一方面当前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并未消除,一方面又出现了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的新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看,有没有能比较好地实现平衡的理论模型?

  答: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是教育资源调整与农民教育诉求互动的产物。撤点并校以后,教育资源在“城市—乡镇—乡村”之间梯度分布,教育区位发生了改变。乡镇虽然在教育资源上优于乡村,但却差于城市,而对农民而言,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城市就学,距离和成本没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就将子女送到城里读书,导致乡镇中心校的空心化。而小学的幼儿园化,是在优势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向城市流失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撤点并校不可逆,关键看怎么撤、怎么并。由于各地农村存在农民居住方式、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校布局方案。调查显示,在农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区,由于村庄、人口的集中,交通方便,实施撤点并校的阻力更小,可以把硬件设施保留完好、学生生源相对丰富、地理位置适中的学校保留下来,将邻近的学生集中到此,以减轻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压力。而在偏远山区,撤点并校的现实需求较为强烈,这个时候需要完善寄宿制管理体制,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心理教育,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稳住乡村教育的根基,仍需政府干预 

  问:过去讨论撤点并校问题,主要是乡镇学校布局调整,但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现在的大趋势是农村学校普遍萎缩、大量学生流向城市,“宁愿在县城学校挤大班,也不要农村学校一对一”。农村生源危机势必加剧教师“虹吸效应”,进而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下降(有能力的教师都走了,没离开的多数都是离不开的),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新背景下,农村学校、农村学生、农村教师的未来在哪里?

  答: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稳住乡村教育的根基,通过提升乡村学校的质量,留住学生和教师。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严重的老化趋势,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基本上招不到年轻人。即使通过政策引导,能够招收几名大学生,但年轻教师到乡村教书,大多是将它当作跳板,流动性和流失性强。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