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资料图
耕
种
收
藏
中国农机化导报记者 王晓宇
编者按
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3年来,产品研发加快、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健全,马铃薯主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马铃薯主食产品正在走进千家万户。而马铃薯主食开发作为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存在诸多短板,成为制约马铃薯主食开发进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道坎儿——农民机械化生产意识不足
“我国是薯类作物生产大国,以马铃薯为主的薯类作物是粮、饲、蔬及能源兼用的重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16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杨德秋说。但是,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却与其种植面积不相匹配,“当前我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30%。其中,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17.7%,而在马铃薯主产区云南和广西等地仅有1%左右,与当前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的95%有着天壤之别。”面对这样的数据,杨德秋遗憾地表示,“很多种植马铃薯的农户还没能认识到机械化对于提高其产量的意义。”
的确,长期以来,马铃薯都被看做经济作物中的一类,其生产方式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完成。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传统的种植模式显然已经与时代不符。同时,农民对于提升马铃薯产量的通常做法就是大量施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日本模式接近,日本农业选择了改良品种和改良土壤在先,机械化在后的道路。具体路径是,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在走过了‘化学化’这个阶段之后,才会更加注重机械化、良种化的发展。”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张华光解释。很明显,当前,马铃薯生产还处于化学化的阶段。“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地方农民为了追求马铃薯的高产,施肥堪称‘无底线’,每亩地施肥量能达到150公斤。而欧美国家施肥量最多仅为每亩地30公斤。”杨德秋说。如何提高农民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马铃薯质量与产量的最有效手段是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道路上的第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