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最近,一则关于公车改革后部分党员干部“不愿下乡”的报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当前,个别干部不愿下乡,原因多种多样,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公车改革,未免失之偏颇。
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过去,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许多党员干部脚上沾泥、腿上沾土、身上沾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泥腿式干部”,发自内心地信任和拥护。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党员干部丢弃了党的优良作风,下基层车接车送、前呼后拥、大吃大喝、走马观花,“坐在车里看”、“围着盘子转”,回程还要顺带拿点土特产,愣是把“为民”变成“扰民”,把“办事”变成“惹事”。如此“下乡”,不仅不值得提倡,还要坚决反对。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驰而不息正风肃纪,管得严了、处分重了,下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了,也没那么舒服了,过去那种“有名无实”式的下乡,自然而然大幅减少。这是对下乡真正要义的回归,就算没有公车改革,也会必然出现,无须大惊小怪。另一方面,新形势下基层情况千头万绪,做好基层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个别党员干部因此“不愿下乡”,实际上是“不会”。可见,个别党员干部下乡少了,跟有没有公车没有必然关联。
也要看到,公车改革后,有些党员干部把车补当福利,“能省就省”“只进不出”,把下乡当负担,千方百计不去或少去。实际上,车补不是涨工资、增福利,而是降低行政成本,适当补贴公务出行的改革举措。惦记“既拿车补又坐公车”的好事,以没有公车为借口,该跑的路不跑,该办的事不办,实质是私心作怪。对那种因私废公,乃至影响公务的人和事,应保持警惕,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作出严肃处理。
1927年,毛泽东同志靠着几双布鞋、一把油纸伞,遍访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个世纪 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骑自行车跑遍全县各个乡村,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可以说,无论条件如何简陋,都不能影响真正的人民好公仆深入基层的决心和脚步。
跟过去相比,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大为改善,借口没有公车不去下乡,消极怠政,根本上还是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漠。这也说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行依然任重道远。(江苏 翁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