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一个合作社的曲折产业融合路
——种山楂挣得太少,搞加工独力难支,做旅游持续投入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引导合作社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同时打造电商销售模式,开辟新销路,增加农民种杏收益。图为游客在邮政快递寄送便民点寄送杏子。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编者按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农业要“接二连三”,不但挣足农业的钱,更要挖掘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增长点。合作社作为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载体,融入“三产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农业生产的优势,也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分享产业红利。近年来,不少合作社开始探索“三产融合”,积累了经验,但在资金投入、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一一解决。
李伟
成立于2007年7月1日的山东省青州市清风寨山楂发展专业合作社,这些年来不能说没尝到过合作的甜头,但发展的“酸涩”也不少。为了从山楂上多挣点钱,这个合作社走上了一条曲折的产业融合之路。
其间,合作社规模从成立之初的50户村民发展到580户,辐射带动26个自然村、800多个农户;经营内容从单纯种山楂到成为酒厂的原料基地,再到开发景区搞旅游。用合作社理事长、王坟镇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金德功的话来说,“要让全体成员参与合作社发展,慢慢地,合作社会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尽管产业融合之路走得慢,但每一步都可圈可点。
标准化种山楂,总算在售价上“出了头”
清风寨位于王坟镇的青山之上,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之一花荣的知寨驻军处。山上山下遍布果树,尤其盛产山楂。
金德功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想让山楂多卖点钱。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社员去山楂种植管理水平较高的临朐县等地考察。他们发现,同样是10年的山楂树,人家一棵树能产200斤,而他们的只有50来斤,而且人家山楂的价格也高一倍。
合作社从外地请来种植能手,指导社员打药、修剪,培训社员学习标准化种植技术。2008年,合作社的山楂丰收了,个头大、产量高,销售价格比粗放管理时每斤高出5毛钱。看到成果后,当年有170多个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种植水平的提高,浙江义乌、江西南昌等地的大客户开始主动联系收购山楂,合作社的山楂价格比周边散户的每斤高出好几毛钱。
向原料基地转型,无力办厂的现实选择
通过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合作社的山楂是能多卖几毛钱,但对农民增收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带领农民致富,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很难。”金德功开始寻找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农产品加工。
当时合作社种植的山楂主要用来做山楂饼等产品,“明明知道这些产品缺少特色,附加值也不高,但没办法。”金德功说,直到2010年,合作社还是不得不进行这种简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