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本报记者付伟
今年3月22日,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面旗帜下,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广东冲锋号被嘹亮吹响。
这已是扶贫战鼓在广东第三次被擂响。2009年与2013年,“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两度启动。而今,在将“穷”字从广东2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活辞典”中抹掉之后,根据“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相对贫困人口占村户籍人口5%以上”的最新标准,仍有2277个村庄176.5万人被挡在了横杆之下。
在一些人眼中,6年“双到”沉淀下来的帮扶经验,固然需要广东扶贫人好好咀嚼,同时也应看到,无论是机制创新,还是资源供给,对于早早上路的广东精准扶贫来说,全新动能的寻找和创造,仍然是一道必须回答的现实考题。
这场考试,已经开始。奋笔疾书的广东扶贫人,正在这样作答——
再挖社会潜力打好扶贫“资源底气”
今年5月,广东省政府召开2016年扶贫济困日活动视频会议,提出在依法依规进行社会动员的情况下,争取今年募集资金总规模不低于去年的目标。横杆虽未继续抬升,但对于仍然在经济新常态中奋力起飞的广东来说,要想轻松越过也并非易事。于是,一场接一场的扶贫济困日座谈会,一次又一次的扶贫济困日募捐活动,将社会力量动员触角在行业的纵向维度和地域的横向范围内不断延展。
6月27日,2016年“广东扶贫济困日”重点企业家座谈会上,38位老总个个都带着“爱心厚礼”而来。用出席座谈会的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的话说,这些企业家是“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践行者”。
鹏兴国际建筑投资公司董事长梁少贞夫妇在广东扶贫济困事业的群英谱上,已是老面孔。梁少贞说,广东扶贫到了冲刺阶段,“啦啦队”也必须拿出最大的劲头。同样的想法,也让杨国强再次冲在了2016年“广东扶贫济困日”社会捐赠阵营的最前列。7月1日,《碧桂园集团杨国强杨惠妍首年捐赠5亿元》的醒目标题,成了广东不少媒体的头条。6年来,作为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仅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父女二人及碧桂园集团捐赠总额已达13亿元。而在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看来,通过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和碧桂园职业学院,杨国强更为贫困家庭学子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为他们“捐赠”了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实施八大工程释放扶贫“创新锐气”
就在“6·30扶贫济困日”紧锣密鼓筹备之时,6月中旬,广东扶贫再出“大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发布。这份政策礼包不仅是一张既长短结合又点面兼顾的行动路线图,是一本既提纲挈领又脉络清晰的工作指南书,更是一支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的创新风向标。从社保兜底到实施资产收益帮扶,都被装在“八大工程”的制度箩筐中。
“八大工程”,包括产业扶贫、劳动力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人居环境扶贫。广东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其中既有国家要求的“规定动作”,也有结合广东轻重缓急确定的“自选动作”。同时,在《实施意见》中,越来越多的约束性硬指标,在让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的任务清单不断拉长的同时,分量也在不断加码。